2012年福建海参养殖户大规模亏损,福建海参加工弱势立显无疑,由此开始,霞浦县政府开始重视当地海参养殖,引导建立地方加工厂,现年加工能力达2万多吨,欲从加工流通开始逐步突围海参困局。
“霞浦海参养殖规模已经具备,但霞浦海参产业本身种苗和销售两头在外的弱势也很大程度上局限产业的发展。”据霞浦县海参协会秘书长陈顺满介绍,2013年霞浦县海参逾10万箱,产量约1.5万吨,占福建海参养殖量的80%,虽然相比2012年的1.8万吨的产量有所下降,但经历2012年大规模亏损还能有这样的产量,有赖于县政府也开始重视海参产业的疏导与指引,加大了对本地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到今年7月,霞浦县已有二十余家海参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达2万多吨,基本满足了当地的加工需求。
集力寻找种苗合作企业
“苗种的蛋糕非常大,每年霞浦的养殖户购买苗种约5000-7000吨左右,但是现在海参的苗种基本是靠散户供给,也常有遇到苗养不大的情况,而且很容易引起价格飙升。”陈顺满透露,2012年买苗的时候一开始购买价70元左右,但是后来因为冷空气下来,养殖户也担心拿不到苗,于是很快飙升到83元。
福建的海参养殖加热了北方海参种苗市场,每年11月山东青岛即墨田横的宾馆就人满为患,这些客人几乎都是来自福建的,带着同一个目的——购买海参苗种。不过今年8月份,陈顺满一行人带着任务提前来到了山东,这次北上主要是霞浦县海参养殖代表来考察北方苗种市场,寻找可靠的苗种企业合作。据了解,霞浦的海参种苗多来自于山东,但是本身苗种市场在质量和价格上亦不规范,养殖户也不甘心以高价购买劣质参苗,于是就促成了这次考察,希望能通过协会和质量稳定、价格合理的企业合作建立起长期的合作关系。
除此之外,2011开始霞浦县一鸣海洋食品有限公司也开始和厦门大学合作进行耐高温刺身苗种繁育项目,不过,相关人士称品种选育也并不是三五年就可以简单完成的,要真正进行商品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笼养海参饲料尚待解决
来源:中国水产信息网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