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籽油在中国作为食用油使用已有千年历史。过去,由于加工技术落后,无法脱除有害物质引发食品安全事故,棉籽油为此背负沉重的历史骂名;如今,随着国家相关食用安全标准出台,加工水平的提高,棉籽油产业经济价值已经显现。
背负骂名
“棉籽油一直在为毛棉油背负骂名,我们要为棉籽油现在仍遭遇的不公正待遇‘翻案’。”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会长王瑞元教授接受《经济参考报(微博)》记者采访时说。
中国是食用油需求大国,有统计显示我国目前每年食用油消费量已达到3000万吨,但由于我国国产油料作物较少,食用油自给率仅有38%,每年的食用油需求的62%需要从国外进口。但就在这种油料紧缺的情况下,作为我国第五大食用油种的棉籽油却因为一些历史原因被公众误读,在市场上逐渐被边缘化。
由于过去受生产技术限制,人们无法将棉籽油中的杂质和有害物质除去,只能食用这种未经精炼的毛棉油,后来人们才发现长期食用毛棉油对人体是有危害的,并在我国的一些地方发生过因食用毛棉油而引起的食品安全事故。正是由于这一段不光彩的历史,使人们至今仍对棉籽油存有偏见。
王瑞元向记者讲述了影响棉籽油几十年不得翻身的一段往事,“相关资料显示,棉籽油在中国作为食用油已有超过1000年的历史,尤其在河北、山东、河南、新疆等产棉区更是人们主要的食用油种,但以前由于加工技术落后,小作坊式生产的棉籽油无法脱除油中的杂质及棉酚等有害物质。20世纪60年代,在山东、湖北等地发现人们长期食用这种粗制毛棉油会导致不育,后来研究发现是毛棉油中的棉酚所致,由此,人们逐渐对棉籽油产生恐惧。实验表明,未经提炼的毛棉油中棉酚含量较高,达到2%,是对人体有危害的。后来随着工艺水平提高,国家也出台了棉籽油食用安全标准,只要棉酚含量不高于0.02%就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而且以目前的工艺水平生产出来的棉籽油棉酚含量是远远低于国家标准的,有的甚至比国家标准低40多倍,达到0.0005%,可以说,我们目前对棉籽油的质量控制达到自食用以来的最好水平。”
来源:经济参考报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