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十来年前,我们吃饭前要淘米,一淘就是三四道水,米水仍是乳白色。现在的米用水一冲就干净了”。今年2月27日,本报报道了因仓储不当与过度加工等因素,江西一年损耗的粮食超40亿斤,过度加工成最大的损耗环节,此后不断有读者来电话询问,为什么我们现在只吃得到精米,过去的糙米、加工次数少的米为何在市场上难觅踪迹?记者日前走访市场了解到,市民在市场上买到好看、价高,但营养成分大量丢失的精米,损耗的部分进入其他生产领域,消费者还得为其埋单。
糙米量少价高变“杂粮”
在南昌市北京东路一大型超市,记者看到,糙米均是装在玻璃柜中以散装形式出售,与其他杂粮摆放在一起,标价高达5.6元/斤,比散装精米贵2元多。销售员介绍说,糙米营养价值虽高,但量少、口感略显粗糙、烹制时间偏长,消费者一般是买回去煲粥、制浆等,相当于杂粮,不是用来煮饭吃,因而销量较少,超市只少量进货。在农贸市场或粮店内,则很少见到有糙米卖。
超市里卖的精米中,散装的普遍在每斤2~3元之间;包装好的米就偏高,10斤装一袋的,一般都在30~40元之间;有的高达五六十元。
精米过度加工营养低
本月上旬,在南昌县一大米加工厂,记者看到厂区内稻谷脱壳、大米抛光及包装等,形成流水线式生产。该加工厂经理李华荣告诉记者,他们厂既代加工,也生产自己牌子的大米。精米要经过3~4次加工是十分普遍的,有的大米商家甚至要求加工五次。以926优质晚稻为例,收购价较高,去年为每百斤160~165元,脱壳后能出米75斤左右。加工4次后,就只剩58~60斤了。有商家嫌加工4次仍不好看,又再进行一次抛光,得再损失两三斤米。实际上,越光亮的大米,所加工的次数越多,但营养成分损失得也越多。
糙米营养价值高,损耗又少,为何市场上卖价高过精米?李华荣称,超市里卖的糙米主要是产量低的稻谷加工而成,不是主餐所食用。另外,精米一般能保存3~5个月,而糙米由于表皮含营养元素多,不易存放,只能放一两个月,时间长就会发霉或长虫。
来源:大江网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