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耕地约束、人口增长压力和自然灾害的威胁,以科技提升粮食生产水平已成为河南粮食增产的主要途径。
3月12日,河南省2013年度农业综合开发“粮食增产科技支撑行动计划”项目启动会在郑州召开。据悉,今年河南农业综合开发“粮食增产科技支撑行动计划”,在30个项目县计划建设30个万亩示范基地,带动1000万亩辐射区,累计增产粮食10.2亿斤,为项目区农民增收10亿多元。
根据河南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主任井剑国描述,该项目实施“三农大协作”的科技支撑粮食增产模式,即按照“依靠科技、主攻单产、增加总产”的思路,省级科研、教学、推广“三农”部门通力协作,项目区群众参与实施,省、市、县三级联动的工作机制,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河南粮食核心区建设进行有益探索。
增产效果明显
作为产粮大省的河南,粮食产量问题一直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
近年来,河南在筹集农业项目资金,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打造粮食核心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等方面,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为进一步提升粮食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实质性的科技帮扶,对粮食的增产、农民的增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依据此,河南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从2010年起提出“粮食增产科技支撑行动计划”。
该计划依托省农科院、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河南农业大学三家技术单位,在河南20个县实施,通过强化科技服务,力争实现增产增收。
井剑国在报告中表示,该项目自实施以来,30个项目县建立小麦(2513,-2.00,-0.08%)、玉米(2458,1.00,0.04%)高产基地,平均亩增产180公斤,增产粮食4亿斤;辐射带动4000多万亩均衡增产,增产幅度达5%以上,超额完成项目预期粮食增产目标任务。
记者了解到,纳入项目范围的许昌县蒋李集镇、西平县杨庄乡、舞阳县莲花镇的百亩方、千亩方、万亩方及辐射区小麦产量均高于预定目标。
来源:经济视点报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