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尤溪10月11日电(黄献光孙贤迅)“你若有出息,割过的稻桩也会长谷子。”这句福建省尤溪县民间教育孩子的古老俗语,而今变成了现实。11日,来自中国南方稻作区7省市30多位水稻专家,到尤溪县西城镇麻洋村,对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团队承担的农业部再生稻课题进行测产验收,百亩片再生季干谷单产486.36公斤,加上头季稻单产800.9公斤,再生稻全年平均单产1287.26公斤,实现了高产栽培目标。
从1998年谢华安研究团队到尤溪县试验示范再生稻至今15年,尤溪以占全县稻田面积32%生产出全县45%的稻谷,7次刷新了再生稻再生季单产世界纪录。
福建再生稻屡创大面积连年增产有何秘诀?记者调查发现,靠的是科技创新到田间地头,选育再生力强的新品种,研究再生稻高产栽培核心技术,并持续推广。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以中国推广面积最大的“汕优63”作再生稻栽培为起点,近15年谢华安研究团队先后选育出汕优明86、ⅱ优明86、ⅱ优航1号、ⅱ优航2号、ⅱ优航148、两优航2号、ⅱ优623、ⅱ优673、两优676、宜优673等一批再生能力强的超级稻、航天水稻和优质稻的新组合,在尤溪县建立再生稻高产栽培示范基地。
2000年~2012年,尤溪西城镇麻洋村百亩示范片,谢华安研究团队选育的再生稻连创佳绩,13年平均单产达到1324.5公斤、最高产量田平均亩产1454公斤。这得益于谢华安院士、2位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多位二级三级研究员、近10位教授级推广研究员、一批副研究员与高级农艺师、年轻硕博士、助理研究员与农艺师,共同组成结构合理、团结合作的研究创新团队。
2009年国家农业部设立提高复种指导增加粮油播种面积的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组织重庆、四川、云南、广西、江苏、江西、福建等南方稻作区各省市科研高校专家,开展再生稻高效生产模式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多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参加,力争阐明再生稻的再生机理,加速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
来源:中国新闻网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