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厨具导购网站首页 频道列表
关于示波器的原理是怎样的呢?
2025-07-08 07:08    4932    中华厨具网

示波器是利用电子示波管的特性,厄齐尔说了什么将人眼无法直接观测的交变电信号转换成图像,显示在荧光屏上以便测量的电子测量仪器。

它是观察数字电路实验现象、分析实验中的问题、测量实验结果必不可少的重要仪器。

示波器由示波管和电源系统、同步系统、x轴偏转系统、y轴偏转系统、延迟扫描系统、标准信号源组成。

在数字电路实验中,需要使用若干仪器、仪表观察实验现象和结果。

常用的电子测量仪器有万用表、逻辑笔、普通示波器、存储示波器、逻辑分析仪等。

万用表和逻辑笔使用方法比较简单,而逻辑分析仪和存储示波器目前在数字电路教学实验中应用还不十分普遍。

示波器是一种使用非常广泛,且使用相对复杂的仪器。

本章从使用的角度介绍一下示波器的原理。

示波器工作原理

示波器是利用电子示波管的特性,将人眼无法直接观测的交变电信号转换成图像,显示在荧光屏上以便测量的电子测量仪器。

它是观察数字电路实验现象、分析实验中的问题、测量实验结果必不可少的重要仪器。

示波器由示波管和电源系统、同步系统、x轴偏转系统、y轴偏转系统、延迟扫描系统、标准信号源组成。

1)示波管

阴极射线管(crt)简称示波管,二次元很污没有内衣服是示波器的核心。它将电信号转换为光信号。

电子枪、偏转系统和荧光屏三部分密封在一个真空玻璃壳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示波管。

示波管的内部结构和供电图示

2).荧光屏

现在的示波管屏面通常是矩形平面,内表面沉积一层磷光材料构成荧光膜。在荧光膜上常又增加一层蒸发铝膜。

高速电子穿过铝膜,撞击荧光粉而发光形成亮点。铝膜具有内反射作用,有利于提高亮点的辉度。

铝膜还有散热等其他作用。

当电子停止轰击后,亮点不能立即消失而要保留一段时间。亮点辉度下降到原始值的10%所经过的时间叫做“余辉时间”。

余辉时间短于10μs为极短余辉, 10μs—1ms为短余辉,1ms—0.1s为中余辉,0.1s-1s为长余辉,大于1s为极长余辉。

一般的示波器配备中余辉示波管,高频示波器选用短余辉,低频示波器选用长余辉。

由于所用磷光材料不同,荧光屏上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一般示波器多采用发绿光的示波管,厄齐尔说了什么以保人的眼睛。

3).电子枪及聚焦

电子枪由灯丝(f)、阴极(k)、栅极(g1)、前加速极(g2)(或称第二栅极)、第一阳极(a1)和第二阳极(a2)组成。

它的作用是发射电子并形成很细的高速电子束。灯丝通电加热阴极,阴极受热发射电子。

栅极是一个顶部有小孔的金属园筒,套在阴极外面。

由于栅极电位比阴极低,对阴极发射的电子起控制作用,一般只有运动初速度大的少量电子,在阳极电压的作用下能穿过栅极小孔,奔向荧光屏。

初速度小的电子仍返回阴极。如果栅极电位过低,则全部电子返回阴极,即管子截止。

调节电路中的w1电位器,可以改变栅极电位,控制射向荧光屏的电子流密度,从而达到调节亮点的辉度。

第一阳极、第二阳极和前加速极都是与阴极在同一条轴线上的三个金属圆筒。

前加速极g2与a2相连,所加电位比a1高。g2的正电位对阴极电子奔向荧光屏起加速作用。

电子束从阴极奔向荧光屏的过程中,经过两次聚焦过程。第一次聚焦由k、g1、g2完成,k、k、g1、g2叫做示波管的第一电子透镜。

第二次聚焦发生在g2、a1、 a2区域,调节第二阳极a2的电位,能使电子束正好会聚于荧光屏上的一点,这是第二次聚焦。

a1上的电压叫做聚焦电压,a1又被叫做聚焦极。

有时调节a1 电压仍不能满足良好聚焦,需微调第二阳极a2的电压,a2又叫做辅助聚焦极。

4).偏转系统

偏转系统控制电子射线方向,使荧光屏上的光点随外加信号的变化描绘出被测信号的波形。图8.1中,y1、y2和xl、x2两对互相垂直的偏转板组成偏转系统。

y轴偏转板在前,x轴偏转板在后,因此y轴灵敏度高(被测信号经处理后加到y轴)。

两对偏转板分别加上电压,使两对偏转板间各自形成电场,分别控制电子束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偏转。

5).示波管的电源

为使示波管正常工作,对电源供给有一定要求。

规定第二阳极与偏转板之间电位相近,偏转板的平均电位为零或接近为零。阴极必须工作在负电位上。

栅极g1相对阴极为负电位(—30v~—100v),而且可调,以实现辉度调节。

第一阳极为正电位(约+100v~+600v),也应可调,用作聚焦调节。

第二阳极与前加速极相连,对阴极为正高压(约+1000v),相对于地电位的可调范围为±50v。

由于示波管各电极电流很小,可以用公共高压经电阻分压器供电。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

版权/免责声明:
一、本文图片及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如涉及各类版权问题请联系及时删除。
二、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三、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华厨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