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罗非鱼价格,避免不了和出口挂钩。作为目前我国唯一高度依赖出口的水产品,年产量60%用于出口,加工厂在罗非鱼定价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
2011年,预计罗非鱼出口量超过33万吨,出口额超过11亿美元。出口数字仍在增长,但在数字背后,出口的形势却在变化。
回顾2011年以来,罗非鱼价格经历了大幅度变动。在年初,由于过冬存塘鱼很少,价格一再冲高,4-5月间甚至超过6元/斤,农贸市场的价格高达7-8元/斤。但是到了6月以后,随着病害四处蔓延,很多人恐慌抛售,导致鱼价下跌明显。到了10月以后,华南地区各地罗非鱼陆续上市,价格随之跌破4元/斤。业内人士估计,随着天气渐冷,价格还会进一步下跌。
在2011年11月在南宁召开的罗非鱼论坛中,与会人士表示,我国罗非鱼占美国市场份额从2005年最高的75.65%降到了今年的42.07%。尤其是广东,2011年上半年失去了占据多年的罗非鱼出口头名,跌到第二。业内人士普遍反映,广东加工企业的税负较重,与之相比,海南、广西的加工厂均有程度不同的补贴,而且税务上存在一定的差别,导致很多产自广东的罗非鱼从广西、海南和福建出口。
2012年初的鱼价会不会再次突破6元/斤,现在讨论这个问题,似乎有些难以判断,毕竟除了存塘量、加工厂的出口订单也是不好预测。但是订单少、采购量少、国际采购商观望心态严重是肯定的事实。而据不少加工业人士反映,近年来每年年初的“波士顿渔展”,属意中国市场的采购是越来越少,国际流通商的观望心态浓重。
有业内人士提出,2012年年初很可能又会重复今年的开局,经过一个冬天的时间,存塘鱼一少再少,价格随之再次走高。问题中的6元/斤定位,未必是要敲定一条精确的准线,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多种因素的综合分析,力求反映出一个全局性的变化趋势。
来源:南方农村报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