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看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院坝会听移民声(新春走基层 新风扑面来)
2024-05-01 23:14    4186 

出重庆万州城区,汽车折入山路,沿长江逶迤西行。一个半小时,高爬低走56公里,瀼渡镇高村终于出现在冬日的薄雾中。

一进这个因三峡库区蓄水而原地后靠的移民村,浓浓的“年味”扑面而来。1月13日正逢腊月二十,村头有户农家在迎亲。村委会一侧的篮球场上,腰鼓队在排练,春节期间,村里的戏要演一天。我们带着参观新建“农家书屋”、标准化葡萄园的喜悦,去旁听村里年前最后一次院坝会。

院坝会是重庆农村的一种习俗,当地近年把它作为发扬基层民主、干群互动的有效形式。农家小院,十来条板凳,男女老少几十口或坐或站,有说有笑。“春回大地迎来万紫千红,民步小康运走一穷二白”,村支书刘禄发指着墙上的大红春联说,今天院坝会的主题就是“过年”。

听说我们是北京来的记者,村民们纷纷打开“话匣子”。

老人们用工程前后的变化进行对比。79岁的彭善庆说:“没建三峡大坝前,我们村家家茅草屋,现在800多户,户户小楼房;过去吃水用肩挑,现在水龙头一拧水就来;原来一家一户种地,现在企业办到村里,连我们老年人也能在家门口挣钱,这日子还有啥不满意的呢?”

“新年还有啥子心愿嘛?”入乡随俗的记者也说起了重庆话。

“能不能给装点健身器材?村里建的篮球场,老年人玩不动嘛!”老人说得实在。

坐在一旁的汇农公司董事长唐荣立刻起身:“这事包在我身上。”这个公司两年多前从成都来参与三峡发展,“公司+农户”,3800多亩葡萄基地如今在移民村建成,农民收入有了保障。

“我代表年轻人说两句!”高村5组的刘进在三峡工程建成后去了广东打工,前些天回来过年。他大声说:“村里和外面的最大差别,就是交通太不方便,我想留下搞农家乐,可车子进不来,没得客人,希望江边公路早点修好。”

“我想爸爸妈妈能早些回来过年。”父母都在外打工的牟凤小姑娘,憋得小脸儿通红。一旁的陈桂全老人接过话头:“巴望有更多的厂子开到乡村,娃儿们不出远门也能上班,这样,‘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就少喽。”

36岁的张学勇站在人群后面,情绪有些低落:“我是一个失业者,想新年找份新工作。”话音刚落,唐荣再次表态:“你想创业,我们全力帮你,现场就可以签约。”听到这儿,张学勇连连点头。

来源:人民日报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

版权/免责声明:
一、本文图片及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如涉及各类版权问题请联系及时删除。
二、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三、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华厨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