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2000万首都市民食品安全的守护者”
——节前探访北京市食品安全监控中心
新华社北京1月13日报道:(记者张晓松)春节将至,确保节日市场食品安全成为当前各级市场监管部门首要任务。记者13日来到北京市食品安全监控中心,从一个侧面了解了当前食品安全的监管情况。
北京市食品安全监控中心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自2003年成立以来,一直为首都食品安全监管提供着重要的技术支撑。
记者走进中心“有机前处理实验室”。操作台上摆放着醋、辣椒粉、火锅底料……几名技术人员正在对这批从市场抽样得来的调味料进行检测前的预处理工作。
作为特大消费型城市,北京每天上市肉类200多万公斤、蔬菜2000多万公斤、米面约400万公斤、鸡蛋300多万公斤、食用油60多万公斤。
“对这些食品进行定期抽检、风险评估是中心的主要职责。”据中心主任路勇介绍,通过积极构建以风险评估为基础的首都食品安全监管技术支撑体系,他们先后完成了北京奥运会、国庆60周年庆典等重大活动食品安全技术保障任务,为实现上述活动食品100%合格、食品安全零事故的目标作出了贡献。
在“无机实验室”,技术员何涛刚刚完成一批食用醋的重金属含量检测。他告诉记者,这批样本主要来自节日期间消费量比较大的产品品种,都由技术人员以普通消费者身份从一些重点市场采购来的,目前没有发现不合格样本。
为确保首都节日市场食品安全,监控中心早在2011年12月中旬就着手对食用植物油、乳制品、熟肉制品、食醋等调味料、烤鸭等北京特色食品、炒货食品、主食厨房等高风险食品开展风险监测工作,计划抽检400个食品样本。
“我们已经完成了大约200个样本的检测工作,从结果来看,食用油、乳制品及食醋产品的安全状况较好。”路勇说,“这些评估成果将为工商等部门有针对性地开展节日食品安全执法检查、专项治理、综合整治等提供技术支撑。”
除风险评估外,中心还承担着为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提供快速分析测试的重要职能。中心成立以来,直接参与了苏丹红事件、国产啤酒甲醛超标、大米镉超标、染色馒头、地沟油等200多起食品安全突事件的技术评估。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