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年终岁尾,本该是农民出售新粮的高峰期,但记者27日从全市粮食收购工作会议上获悉,受农民多数惜售、收购资金偏紧、贸易企业普遍观望等因素影响,我市粮食收购入库进度滞缓。这不仅大大增加了坏粮风险,也为农民增产增收平添了不确定因素。
新粮收购入库进度滞缓
今年,我市粮食生产喜获丰收,粮食产量在1000万吨左右,为历史最高水平,商品粮在800万吨以上。虽然市、县两级粮食部门和各社会用粮企业,在今年秋粮收购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各项服务措施优于往年,但受多种因素影响,我市目前粮食收购入库进度相对滞缓。截至12月23日,全市累计入库新粮172.5万吨,其中榆树收购粮食55.2万吨,农安收购粮食14.6万吨,九台收购粮食10.7万吨,德惠收购粮食26.1万吨,双阳区收购粮食2.7万吨,长春市区收购粮食63.2万吨。
“目前,全市收购总量占去年同期的65%,与去年同期相比少入库粮食90多万吨。”市粮食局相关负责人称,今年入冬以来,我市气温持续偏高,玉米湿度较大,有些农户“地趴”粮已出现点粹、生霉粒,如果春节前不能及时销售的话,春节后天气变暖,农民手中余粮就会存在较大的坏粮风险。
玉米价格呈现“高开低走”
新粮为何迟迟不愿入库?据市粮食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从今年粮食收购市场情况看,粮食收购价格呈现“高开低走”态势。今年玉米开秤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提高幅度较大,干粮每吨提高400元左右。但自开秤以来,玉米收购价格逐渐回落,目前干粮价格在2000元至2060元/吨。水稻开秤价格也较去年同期高,普通水稻每吨2700元至2800元,每吨比去年提高100元左右。但与今年整体水稻价格相比却有所回落,与今年新稻上市前高点价格相比,每吨回落幅度在200元左右。
对于这个高开后又低走的价格,大多数农民不认可,普遍存在惜售心理;加工企业担心价格进一步走低,采取边收边加工的策略,把库存压得很低;贸易企业感到南北价差不大,无利可图,不敢贸然入市。因此,玉米购销市场就出现了种粮农民不肯卖、加工企业不敢储、贸易企业不敢收的僵持局面,导致收购量严重萎缩。
农民要适时出售手中新粮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