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据报道,蒙牛、伊利、三元等部分乳制品将集体涨价,涨价幅度为每箱1到2元。乳制品行业危机甚嚣尘上,而就在这个时候,却传来了蒙牛、伊利、三元等将集体涨价的消息当然,选择在这个时候涨价,或许只是一种偶然的巧合;或者说,突如其来的“风险事件”并没有阻挡早有“预谋”的涨价行动。无论是因为什么,这次涨价事件从消费者层面还是制度层面都说不过去。究竟是有人“串通涨价”,还是有人“捏造散布涨价信息”?我们期待相关部门的调查结果。
何龙
蒙牛乳业(眉山)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批次产品被检出有很强的致癌物质后,按照正常的商业逻辑,这将引发乳制品的滞销,从而导致乳品的降价。可是情况恰恰相反,乳品价格不降反升:蒙牛、伊利、三元等部分乳制品都将集体涨价,涨价幅度为每箱1到2元;据说部分超市已收到多家乳企的涨价通知。
据称奶源、包装材料和用工成本的涨价是这次乳制品涨价的直接原因。人们也许不会过多质疑这个涨价原因,人们质疑的是涨价时机。
每次负面新闻出现,都会对产生负面新闻的企业和同类商品造成信誉打击,尤其是深入“腹”地而又声誉不佳的食品,人们在购时会更加小心翼翼,如此逆势而涨的原因何在?广州乳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分析说:“今年以来国内乳企负面新闻不断,如学生奶事件,这些负面事件爆发后,企业要花大力度去消除影响,这部分投入会很大。除此之外,为自家宣传产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加大广告的投放力度,这都加大了企业成本支出。”
如果王丁棉的分析准确,那么就是说,企业出了问题要处理公关危机,要加大宣传广告,需要付出增加产品成本的代价。这个代价本应由问题企业承担,最后却由消费者埋单,这种“主人滋事,客人代罪”的情况出现垄断时代并不奇怪,但它却出现在乳品企业和产品众多、买方力量凸显的今天,这令人感到费解。依照正常的消费逻辑,国产乳品问题频出而又逆势涨价,人们应该选择质量相对较有保障的进口乳品,这会使国产乳品有价无市,也将逼使乳企不敢轻易做出涨价决定。现在的国产乳品敢在负面消息不断中说涨就涨,一定有它的“超常逻辑”。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