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将加快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作为商务领域促进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切入点。2011年,商务部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意见》,推动农产品流通产销衔接多样化、农超对接常态化和商流链条固定化,在创新中加快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开展“南菜北运”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推进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以及法规标准建设,为加快我国农产品流通现代化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
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加快发展
2011年,我国初步形成了以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菜市场为流通主渠道,农超对接等多种产销衔接为补充,周末蔬菜直销市场等直销直供业态为调剂的农产品流通体系。
目前,经升级改造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已基本覆盖我国农产品主要产区和主要城市,约80%的农产品经“农户批发市场农贸市场”销售。商务部支持开展农批对接和农批批零对接等流通模式,发展订单农业,逐步完善批发市场的价格发现、信息发布等功能,带动指导农业生产。
农超对接流通模式优势日益显现。2011年,商务部、农业部联合开展“全国农超对接进万村”行动,搭建对接平台,农超对接取得快速发展势头。据调查,连锁超市通过农超对接采购农产品,流通成本平均降低了15%左右。农超对接由于促进了订单农业发展,保障了农产品稳定供应,稳定了农产品价格,促进了农民增收。
直供直销等多种产销衔接形式逐步深化。2011年7月,商务部会同北京市开设了4家周末蔬菜直销市场,组织京郊农民及专业合作组织进城售菜。直销市场的蔬菜平均售价约1.5元/斤,较周边菜市场和超市低出20%-30%。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向农民收购蔬菜价格普遍高于市场收购价的10%。据了解,上海、重庆、济南等20多个城市也启动了蔬菜直销市场建设工作。
“南菜北运”综合试点取得明显成效
2011年,商务部会同财政部在广西、海南、云南开展“南菜北运”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预计2011年三省区越冬蔬菜产量达2800多万吨,外调量约1900万吨,外调量占长江以北地区冬季蔬菜消费量的45%左右,占黄河以北地区冬季蔬菜消费量的60%左右,成为北方冬季名符其实的“菜篮子”和“果盘子”。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