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看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退伍兵肖亮华造出联合收割机填补了国内空白
2024-05-13 10:30    8594 

肖亮华这几年可没少挨骂,骂他的都是关心他的亲朋好友。这也难怪,年近半百的人,房子、车子和票子都有了,不说坐享清福吧,起码继续做那熟门熟路的生意也好,偏偏要去搞什么“发明创造”,结果不但把所有积蓄全都赔进去,还几乎累垮了身体。但看到自己一手催生的敦联牌稻麦联合收割机在湿地泥田里行走自如的情景,肖亮华就高兴得忘乎所以,觉得自己的所有艰辛付出都值了。

退伍机械兵“重操旧业”49岁的肖亮华是土生土长的汕头人,青年时代下过乡,后在河南当了3年机械兵,机械玩得滚瓜烂熟,退伍回汕后他自己做起了贸易生意。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肖亮华经常走南闯北跑生意,在乘坐火车时看见铁路两旁的不少耕田荒芜了,而车上则挤满了进城找工做的农民。肖亮华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后来他又从一条信息中获悉全国有近八成的农机厂濒临倒闭,症结就在于未能研制出让农民满意、经济实用的农业机械来。

肖亮华意识到这里面大有文章可做。为此,1999年他在自己的家乡潮阳区城南街道创办了敦联汽车配件厂(后更名潮阳区敦联农业机械制造厂),为实现自己的梦想积累资金。2002年初夏,他到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海南三亚和湖北洪湖、襄阳等地跑了一圈,回来后下决心发挥自己的专长,研制一台适合我国土地具体情况的联合收割机。

无数次实验催生联合收割机

说干就干,肖亮华从此全身心投入到研制工作中。他多方请教专家,查阅了大量的国内外农机生产资料,力求突破传统联合收割机容易为田草堵塞、故障率高和耗能大等技术难题。经过3年多夜以继日的研究和无数次实验,肖亮华终于在2005年11月成功研制出国内首台具有防缠草、防积草功能的轮式自走全喂入“敦联牌4lz—0.8型稻麦联合收割机”,并通过了省经贸委组织的新产品新技术鉴定验收。

对农民怀有深厚感情的肖亮华知道他们需要什么。全国每年的联合收割机需求量约47万台,进口产品每台价格近30万元人民币,一般农户难以问津,国内产品也需七八万元。而更要命的是,不管是进口的还是国产的,也不管是轮式的还是履带式的,都无法在种植水稻的湿地泥田行走作业,这就大大限制了其用途。不解决这个难题,联合收割机永远是“瘸子”。

从牛的身上获得启迪突破难关

从2006年初开始,肖亮华与同事们开始对这台联合收割机进行技术改造。他戴上草帽,顶寒风冒烈日,在和平、金浦等地的田间地头一蹲就是几个月,与老农交朋友探讨问题,并细心观察研究,最终还是从牛的身上得到启迪:牛的行走是没有惯性的,所以它能够在烂泥中自如行走,换成跑惯性的马和豹子就不行。于是他大胆提出变传统的“抓地驱动”为“相对滚动”,总结出独特的“无惯性轮式卸土滚印法”来。该技改项目被列为2006年汕头市科技计划重点项目,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五项实用新型专利证书,填补了国内空白。专家对这台机械的评价是:节能30%以上,有效降低稻谷浪费率,故障率较低。更难得的是它能在湿地泥田里作业,加上每台售价只有4万多元,其市场前景十分看好。

几年来,肖亮华为了圆自己当年那个帮助农民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增加经济收入的“梦”,投入了所有资金和精力,现在成果出来了,3台样机作出了令人信服的现场演示,他却再也没有能力投入生产,有了客户订单也不敢接。目前他正在设法争取各方的支持,以解决资金困难问题,力争尽快形成生产能力,让科研成果惠及“三农”。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

版权/免责声明:
一、本文图片及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如涉及各类版权问题请联系及时删除。
二、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三、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华厨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