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贯彻实施“四项改革”试点的6家央企名单率先发布。可令人诧异的是,原来一直高调试水的中石化[微博]名落孙山,中国医药和中国建材却扛起了试点混合所有制的大旗。
由于以上两家公司早已展开了混合所有制改革,对此有专家表示失望,认为示范作用不大,只有选择垄断行业的企业才具有试点价值。国资委[微博]有关人士却表示,应该先破除垄断再谈混合和员工持股,否则将造成国有资产流失。“通过混合来破垄断,并非真正能破除垄断。”
从这里可以看出,处于竞争性领域、已有改革实践是中国建材和中国医药中榜的两大主因。
据悉,早在7年前中国建材就展开了混合所有制的实践。通过多次对民企的并购,中国建材仅用短短10年的时间,就从一个默默无闻、营业额仅有20亿元的小企业成长为营业额超过2500亿元的全球第二大建材企业。
在实践和摸索中,中国建材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理论,比如产权平等,公有制和非公有制交叉持股;为非公有经济保留30%的股权;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给予民营资本经营权和格子化管理模式等。
有分析人士认为,中国建材的发展模式很好地解决了国企所有者缺位的问题,并引入了民企的活力,从而创造了中国混合所有制的成功经验。
据悉,目前中国建材国有股份占比46.67%,公众投资者持股占比53.33%,即中国建材用220亿元国有权益控制了660亿元净资产,进而带动了超过3600亿元总资产。
对此,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的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监事会17办副主任李保民表示,对于中国建材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模式可以借鉴学习,但关键还要“因企施策”。
据国资委[微博]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彭华岗介绍,未来混合所有制经济试点将在6方面进行重点探索,一是探索建立混合所有制企业有效制衡、平等保护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二是探索职业经理人制度和市场化劳动用工制度;三是探索市场化激励和约束机制;四是探索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五是探索对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有效监管机制;六是探索混合所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有效机制。
在李保民看来,从产品、产业到产权上的全面融合将是国企接下来发展混合所有制的重点工作。发展混合所有制能解决国企目前所面临的众多问题。“退后一步说,即使不能解决,最起码这是一条路,一条有益的探索之路。”
探索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口子已经撕开,但是从实践来看,探索混合所有制仍面临着众多制度桎梏和来自意识形态的压力。
“从2002年十六大到现在,说要深化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喊了12年了,为什么没有具体的政策和措施落实下来?”李保民说,就是脑袋里的东西没有解决。这种意识形态的障碍不解决的话,国有企业改革就难以深入进行下去。
李保民举例道:“比如我有一项技术,把这个技术作价入股到国有企业中,有人就说这是国有资产流失,是私有化。现在要把国有企业股份转到个人身上,哪怕按照程序走,最后也会背上私有化的名义。”
“这会给当事人带来政治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当事人承担的风险太大,所以他们会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国有企业改革到了哪一步?应该怎么推?其实问题在这儿。”李保民说:“过去我们说,国有企业体制改革有三座大山,现在最起码还有两座大山,就是国有资产流失和私有化。”
李保民最后强调,除产权制度外,金融体制、投资体制和财税体制都得进行相应的改革,否则“玻璃墙”、“弹簧门”的体制障碍仍阻碍着国企和民企间的融合。
原标题:中建材7年前已展开混改实践 试点示范作用或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