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住‘菜篮子’,百姓才能安心。”这是在昨日召开的全国都市现代农业暨“菜篮子”工程现场交流会上,来自全国30多个城市的代表们一致赞同的观点。作为全国蔬菜主产区的成都,通过大园区小农场、畅通物流体系,每年的蔬菜产量除了能确保1400万市民每人每天0.5公斤蔬菜还有余,此外每年还有100余万吨鲜菜销往市外、省外。
生产 大园区+小农场
来到彭州凤霞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记者看到,一片片标准化的菜地整齐排列,种着白菜、韭菜、大棚空心菜等蔬菜,田间的木牌上写着“刘军家庭农场50亩”“堂旭家庭农场60亩”。彭州凤霞合作社社长徐开友告诉记者,这片基地约有1000亩,由23名种植大户的农场组成,以“大园区+小农场”的模式经营。在这个合作社,从培育、栽苗到销售,空心菜苗已经成为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每亩地年产值超过2万元。而在合作社成立之前,凤霞村的空心菜苗种植都是以散户为主,直接销售给经销商,随意性大、收益低、抗自然和市场风险能力弱,关键是没得定价权,渐渐让农民失去了积极性。
为此,成都市农业部门想办法鼓励农户创建蔬菜农民合作社,推广“大园区+小农场”“家庭农场”等生产模式,常年在蔬菜生产基地内从事蔬菜生产的专合组织和家庭农场,优先享受相关扶持政策,鼓励发展蔬菜适度规模化种植,增加菜农收入和种植积极性,同时提高单产、以高产出保障城市蔬菜供应。
例如,对于现有35万亩常年基本菜地,基础设施提升建设达标后,市级财政按照800元/亩给予一次性奖励。在这样的政策激励下,成都的蔬菜生产专业合作社越来越多,目前全市共有蔬菜合作社400多家。设施栽培面积不断扩大,出现新津柳江6000亩的连片设施栽培区和邛崃单一企业1000多亩的大棚蔬菜生产。
流通 全国买、卖全国
蔬菜是一种受时令季节和气候变化影响很大的作物。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难题,近年来我市大力发展流通体系建设,以大物流保障蔬菜供给,以产销“无缝”对接、减少流通环节,有效平抑蔬菜价格。
每天早上天还没亮,彭州市蒙阳镇的雨润四川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的物流干道上到处停满了大小货车、三轮车,千余辆货车进进出出,每天超过7500吨农产品在这里交易、运输,高峰期达1.2万吨。
来源:本网论坛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