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鱼、鲥鱼、河豚一直被誉为“长江三鲜”。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的一份资料显示:由于长江污染加剧以及酷捕滥捞,长江鲥鱼已绝迹10多年。1973年,长江沿线刀鱼产量为3750吨,从长江口至湖南洞庭湖,都盛产刀鱼。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湖南湖北江段就基本上找不到洄游的刀鱼了。随后,江西、安徽江段也难以形成渔汛。1998年左右,南京、镇江、扬州江段基本没有了渔汛。时至今日,能形成渔汛的仅有常熟、张家港、江阴一带的长江口。产量逐年下降的长江刀鱼是否将重蹈长江鲥鱼的厄运?今年长江口还能有刀鱼渔汛吗?请看本报记者日前在刀鱼捕捞现场发来的报道。
如果亲身体验过刀鱼捕捞,那必将是你一生中难以磨灭的记忆。
三年前,记者曾登上张家港市永联村渔民沈国华的渔船,实地采访了刀鱼捕捞的现场。那一年,因为捕捞刀鱼,沈国华赚了不少钱。如今,又到了一年中刀鱼的捕捞季,这一季的沈国华却彻底笑不起来了,因为20天捕了不到10条刀鱼,捕鱼作业已经让他入不敷出……
20天只捕获9条刀鱼
17日下午2点,停泊在永联码头的“苏张鱼10136”号即将起锚,目的地是长江张家港段的深水区,这一段水域也是全省长江江面最宽的一段。今年,整个张家港市共发放刀鱼捕捞证70张,而永联渔业队则拿到了其中的17张。
渔船停泊的码头上,十几个装满柴油的油桶显得格外显眼。沈国华从船舱里拿出一台简易的抽水泵,抽了整整大半桶柴油将油箱加满,在刀鱼捕捞的短短一个多月内,两艘船仅柴油费就要花掉近20万元。对于像沈国华这样靠水吃水的渔民来说,如今的刀鱼捕捞,多少带有一丝赌博的气氛,因为开捕快20天了,老沈的两艘船加起来总共才捕获9条长江刀鱼,最重的不过二两五。
以往世代依靠打渔为主的永联村村民,如今年轻的劳动力大部分选择外出打工,沈国华这样年近50岁且除了打渔无一技之长的人,却很难再选择转行。船上,还有8名被雇佣的熟练捕捞工,他们的情况和老沈类似,打渔的收成是这些人一年的收入来源。
“我们靠捕鱼为生,一艘船一季的花费在15万元左右,能捕到多少刀鱼根本不好说。根据今年情况来看,肯定是要亏的,但作为渔民,不捕鱼我们还能做什么?”
渔网里除了垃圾还是垃圾
来源:江苏经济报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