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16日,国家发改委宣布将“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下称发泡餐具)从淘汰类产品目录中删除,并于2013年5月1日起施行。从此,这一曾经的白色污染罪魁祸首在被禁产禁用14年后,又光明正大地重返市场。
如今,发泡餐具解禁已近一年。解禁后,发泡餐具生产企业现状怎样?国家发改委在解禁时提及的发泡餐具生产许可管理、行业准入、回收体系建设、环境保护和监督执法等工作,是否已经兑现?国际食品包装协会调查发现,发泡餐具的生产及监管仍存在诸多问题。
1□现状
废料加工餐具仍很普遍
去年4月,也就是发泡餐具解禁前一个月,《京华时报》记者曾经到苏浙等地的几家发泡餐具企业暗访,并对企业普遍采用废弃塑料作为原料、生产环境脏乱差等问题做了报道。如今已过去近一年时间,发泡餐具的生产现状有何改观?
长期关注发泡餐具行业的国际食品包装协会,最近对各地发泡餐具企业和市场进行了一番调查。协会会长董金狮昨天告诉记者,春节后至今,该协会在安徽、江苏、浙江、上海、福建、广东、陕西、河北等地调查了有合法工商营业执照的七八十家发泡餐具生产企业。但调查到的情况不容乐观,有90%以上的被调查企业仍采用废弃塑料作为原料,有的是好料和废料掺着用,有的则完全使用废料加工。问题突出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安徽、浙江、江苏、福建和江西等地。
据国际食品包装协会方面介绍,生产发泡餐具本应使用食品级聚苯乙烯树脂,这种原料为白色、无味的树脂颗粒,但他们在浙江调查发现,一家企业使用的原料是黑色树脂颗粒,这种黑色树脂颗粒一般是用回收的废旧磁带盒、废旧发泡餐盒、减震块、保温板、广告板等粉碎加工而成。在浙江另一家工厂,他们还发现该工厂使用回收来的药品塑料包装、化妆品塑料包装作为原料。
2□怪象
原料不合格产品却合格
诡异的是,使用废弃塑料作为原料加工的发泡餐具,检测其卫生指标时却都显示合格。这和地沟油按照食用油检测指标检测几乎全部合格如出一辙。
董金狮告诉记者,从去年至今,协会多次把取自上述被调查工厂的黑色树脂原料和发泡餐具成品送往有正规资质的检测机构检测。检测结果基本为:树脂样品感官均“不合格”,但卫生指标却全部“合格”;发泡餐盒样品的感官及卫生指标均“合格”。
来源:京华时报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