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网站发起的全国两会热点问题调查中,“食品安全”高居前列。食品安全工作目前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确保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两会召开期间,这些问题在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引起热议。
我国在食品原材料生产和供应等源头方面的监管仍存薄弱环节
“不解决食品原料来源的安全性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全国人大代表、杭州娃哈哈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宗庆后说,食品生产经营链条长、涉及面广,影响和制约食品安全的因素很多,治理起来非常不易。我国已确立了“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无缝监管”的食品安全监管理念,但在食品原材料生产和供应等源头方面的监管仍存薄弱环节。
宗庆后代表建议,国家进一步加强食品源头的安全控制和保障体系建设,一方面要严格治理环境污染问题,避免污染转移至食品原料造成食品安全问题;另一方面要加强各类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和饲料添加剂生产过程的监管控制。
“管好食品安全的源头就要建立溯源机制,监测食品生产制作销售等各个环节、明确责任人,一旦出现问题,迅速查找问题源头。”全国政协委员、重庆陶然居集团董事长严琦认为,目前我国食品质量追溯工作存在体系繁杂、缺乏精确度、信息平台无法实现共享等问题。
“我国拥有机构庞大和数量巨大的各种各样的食品检验机构,包括国家、地方、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和第三方检验机构等,每个机构都频繁进行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检验、检测,拥有大量的检测数据。但机构之间相互独立,数据不能共享,造成资源浪费。”严琦委员认为,应从国家层面整合食品质量追溯体系,完善追溯管理、认证、考核等配套制度,实现完整的追溯链条,同时在农产品和食品加工企业强制推行质量追溯,使之成为企业产品入市销售的必要条件。
推动监管执法重心下移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力量自上而下呈倒三角形配置,越到基层力量越弱
来源:经济日报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