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的水产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养殖面积以及养殖密度都开始不断加大,有效利用土地、水域面积进行养殖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
远山如黛,棚舍栉比。近日,顺着沿黄公路,当记者来到陕西大荔县范家镇营南村时,被眼前的景象深深吸引住:连绵不绝的池塘,在冬日清亮的阳光照耀下波光粼粼,犹如一片碎银洒在水面。而就在这静静的水面下却蕴藏着巨大的财富:鲤鱼、草鱼、斑点叉尾鮰、鲢鱼、鲫鱼、中华绒螯蟹……鱼群汇聚如织,虾蟹集结成群。这里就是大荔县黄河滩区万亩无公害渔业养殖基地营南渔场。
“我们县地域宽阔,水资源丰富,黄、渭、洛三河环绕,十分适合发展渔业养殖。近几年我们通过招商引资、引入黄河水大力发展精养池塘,不仅增加了农民收益同时也改善了生态环境。”县水产工作站站长刘建生向记者介绍道。
“瞧,那边还有白鹭呢……”顺着他手指的方向,只见不远处闪闪发光的池面上几只水鸟穿飞其间。伴着鸟儿“啾啾”的鸣啼声我们迈过芦苇丛,目睹了鱼塘老板牛志健的清塘收获时刻——池塘里已铺好一张大鱼网,水面上浮着一列白色的网漂。当池塘边十几位统一着装的渔民慢慢收紧渔网时,越来越多的鱼堆在网中活蹦乱跳起来。“这是鲤鱼,一斤4.5元,准备销往宁夏。”牛志健说,近几年,他家的渔业养殖收益相当可观。
“三年来,我们陆续对池塘进行了改造,池底清淤、人工整修边坡、进排水渠道等。经过标准化改造后,养殖生产中病虫害大大减少,产量大幅提升。这也防止了在养殖过程中乱用药、给饲料中添加激素等现象,确保无公害生产。”渔场负责人兼营南村监委会主任仪扎根告诉记者,因全县范围开展的“全国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创建活动使渔船安全作业、渔资市场监管等方面都得以有序进行,打造出“无公害”品牌。因此,他们的水产品也备受消费者青睐,主要销往西宁、兰州、宁夏、西安等地。
“今年我承包了300亩鱼池,养了鲤鱼、草鱼和花鲢鱼。20亩水田产了46000多斤草鱼,一斤6元,现在也已经卖完啦。”来自河南的鱼塘承包商师军财脸上漾起满意的笑容。
来源:中国水产网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