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奶业发展史上的两次重大事件,三聚氰胺事件和今年的奶源短缺事件,虽然一个是质量问题,一个是产量问题,但两者共同的和深层次的原因都是奶企与奶农利益平衡机制的问题。”宋亮表示。
在旭泥板村,记者注意到,在相隔几十米的地方存在着梁利娥的奶站和另一家奶站,分别给国内的两大奶企供应鲜奶。但奇怪的是,在奶源如此紧缺的情况下,两家短兵相接的奶站却并没有剑拔弩张的气氛,“实际上,两家奶站,或者说背后的两家企业之间在奶源上并不存在竞争。”侯丽锁告诉记者。
而两家奶站和两家企业相安无事的结果是,旭泥板村的原奶收购价被死死地摁在了地板上——仅有3元/公斤,远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这也成了中国奶企与奶农关系的一个缩影。
“在中国,只有牛奶是由企业单方面定价的,”李胜利指出,“因为奶农每天都要挤奶,挤出来的奶又必须当天卖给企业,奶农处于弱势地位,只能被动接受。”
除压价外,压级也是奶企打压价格的手段。行唐县奶业协会会长卢文学告诉记者,“三聚氰胺事件刚发生那会儿,企业都是明码标价,蛋白质含量多少、脂肪含量多少都在电脑上有显示,优质优价,可现在企业就给你一个总价,你自己去算吧,根本不透明。而且现在都是企业自己检测,含量多少企业自己说了算,很不规范。以前的时候,小区好做点,奶农积极性也高,大家互惠互利,但现在优质不优价,陷入了恶性循环。”
李胜利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次的奶源短缺问题可以说是企业自己掐断了自己的奶源。”
而当下的中国奶业更是形成了奶企、养殖小区、奶站、奶农多方博弈的格局。在这种格局下,各方拿到的奶价也分为三六九等,其中规模化牧场拿到的奶价最高,养殖小区和奶站次之,奶农则最低。在有些地方,奶农和规模化牧场拿到的奶价甚至相差一倍,很多养殖小区和奶站也能赚取多达一块钱的差价,食物链最底层的奶农如同任由宰割的羔羊。
来源:中国证券报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