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看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国产水产养殖业从“抗生素时代”跨入“疫苗时代”
2024-05-05 03:21    1323 

目前我国不少工作人员都致力于鱼用疫苗的研究。近些年尽管我国的水产养殖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但是养殖品种病害爆发严重阻碍了水产养殖的发展。

据悉,水产养殖中滥用抗生素影响食品安全和环境安全的问题将得到解决—华东理工大学张元兴教授花10年时间领衔研发的“迟钝爱德华氏菌弱毒活疫苗”,已获得临床批件并完成临床实验,有望于明年进入大规模使用,这将成为我国第一个自主知识产权的鱼用疫苗。这是记者昨天在“海水养殖鱼类病原与病害控制”工程论坛上获悉的。

据统计,我国水产养殖总量占全球62%,但出口率仅6%,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传统使用化学合成药物或抗生素类药物来防控病害的方法,危害人类的健康和水体生态环境,成为水产品国际贸易的绿色壁垒。非但如此,水产病害使我国海水养殖病害发病率达到50%,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60亿元,其中鱼类病害损失85亿元。2006年多宝鱼出口的“药检风波”让业界逐渐意识到,原有的病害防控模式存在弊端。以疫苗为核心的病害免疫防治手段和配套产品支持一夜间成了鱼类养殖的安全保障。

“病害已成为我国水产养殖业稳定和健康发展的主要瓶颈,但是如何研发出合格的鱼类疫苗,使得抗生素防治真正退出鱼类养殖,成为科学家们一直在研究的问题”,张元兴教授告诉记者。国内对于鱼类疾病没有充分的研究,而且渔业所需的疫苗不可能一条条地为鱼苗注射,加之疫苗究竟对环境会不会产生危害也没有完善评估。“其实,鱼类疫苗在国外已经有相当长的发展历史,比如挪威早在20多年前就在三文鱼养殖中使用鱼类疫苗”。但是这些国外的疫苗很难引进到国内使用,因为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水产病害共有200余种,国内外病种有较大差异。

张元兴教授称,免疫防治是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的最佳策略,但中国现状是尚无任何一例商品化海洋生物疫苗。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在研疫苗种类达46种,涉及病原20种,其中病毒 7种、细菌10种和寄生虫3种,但绝大多数都停留于实验室研究阶段,我国已有5种海洋生物疫苗处于田间试验或进行验证性应用。

来源:中国水产网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

版权/免责声明:
一、本文图片及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如涉及各类版权问题请联系及时删除。
二、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三、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华厨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