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谋取更多的暴利,目前我国许多的不法商贩都开始动起歪脑筋,不过有一句话是,法网恢恢疏而不漏。近日,黄鱼“染色”案,已经正式开庭审理。
有道是,人靠衣装佛靠金装。鳞色金黄的黄鱼正如苹果手机中的“土豪金”一般,价格居高不下。而这让一些不法鱼贩动起了歪脑筋,想出了给黄鱼“染色”的生财之道。
昨天上午,鹿城区人民法院在第一审判庭公开审理叶某、朱某、邵某、张某、廖某涉嫌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一案。
法槌落下,公诉人、辩护人、被告人三方就位,庭审开始。
黄鱼“染色”加工链条浮出水面
五名被告人来自不同的地方,文化程度都是小学,因为都是经营水产品的个体户,彼此开始熟识,卷入了这起黄鱼“染色”案。
根据公诉机关起诉书显示,2013年3月15日凌晨,被告人张某在鹿城区行前农贸市场内使用黄水混合液给鲜鱼染色时,被公安人员查获。随后公安人员抓获被告人朱某、叶某和邵某、廖某。分别从朱某处扣押6个装有混合液的大塑料瓶,从叶某处扣押12个装有混合液的大塑料瓶,从邵某处扣押2个装有混合液的大塑料瓶。
随着警方侦查的深入,一条黄鱼“染色”的非法加工链条逐渐明晰。
生产商凭感觉勾兑黄水
被告人叶某是这伙人当中的“黄水”生产商。叶某说,被警方抓获前,他在温州菜篮子集团水产品批发市场海鲜大厅负责给海鲜过秤。
“我听说,勾兑黄水给鱼上色,可以卖个好价钱。”因为觉得有利可图,叶某开始勾兑“黄水”贩卖给市场内的鱼贩。
“没有人教我按照什么样的比例调制,我只是凭自己的感觉,后来慢慢有了经验。”
公诉机关指控,2012年6月至2013年3月间,被告人叶某购入柠檬黄、胭脂红两种食品添加剂,并按照一定比例勾兑成黄水混合液。
然后这样的“黄水”再被分装到不同规格的塑料瓶中,出售给在水产品批发市场内批发鱼的被告人朱某、廖某。
叶某说,他上的是白班,朱某和廖某都是夜里上班,能直接接触到鱼贩。
朱某、廖某再以每瓶5元的价格将黄水混合液卖给在市区汤家桥菜场摆摊的被告人邵某、在市区行前农贸市场摆摊的张某等鱼贩。他们表示自己根本没有卖出去几瓶,利润很薄。
黄鱼一染,从草根变“土豪”
来源:中国水产网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