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养殖,一方面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丰富居民“菜篮子”作出巨大贡献,另一方面却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破坏。
面对两难境地,桐乡市一方面将违建猪舍拆除纳入“三改一拆”行动,另一方面着重探索发展现代生态生猪养殖业,实现了生猪粪便减量化排放、无害化加工处理、资源化循环利用,生猪养殖业转型发展的成功模式不断涌现,巧妙破解了两难问题。
近年来,石门镇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通过政策导向,引导社会化服务组织解决全镇生猪养殖污染和病死猪无害化处理难题。
在同润现代农业科技专业合作社,经过处理的干粪没有直接还田,而是被运送到特定的区域,铺成20厘米厚、1米宽的长条,成为育蛆的原料。
在猪粪的培育下,活性蝇蛆茁壮成长,它们被用来饲养鸡、鸭、甲鱼、黄鳝等,不仅节省了饲料成本,还大大提高了这些副产品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同时,整个过程实现零污染、资源化利用率达到100﹪。
目前,同润现代农业科技专业合作社已在石门镇建立了10个生猪粪便自动装卸周转站,统一收集规模养殖场和生猪专业村的猪粪。据统计,去年该合作社收集处理猪粪1.1万吨,生产活性蝇蛆800吨,有机复合肥7000吨,实现净利润150余万元。
利用类似的原理,桐乡市恒生生态科技处理中心投入776万元,利用流转的10亩闲置土地建造处理中心,处理病死猪。该处理中心首先对病死猪进行分割,经130℃高温熟化炉灭菌处理后,经传送设备传送到粉碎机粉碎, 将粉碎物作为基质,添加生物菌种和其他辅料作为蝇蛆的饲料,通过3至5天生物处理,收获蝇蛆和有机肥。同时,该处理中心采用了浙江大学的专利技术进行专业净化处理,确保生产过程不产生“三废”。
曾经的凤鸣街道,很多人家都养猪,随之而来的却是:水黑了,河臭了,秀美的村庄变得臭气熏天。
前些年,该街道针对广大散户推出了“两分离三配套”模式,即:干湿分离、雨污分离,同时配套沼气池、沼液池和干粪堆积池,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农户的养殖行为。
来源:浙江农业信息网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