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岁上下无锡人小时候随处可见的“土婆鱼”,如今在江南水域已难觅踪影。即便“额骨头高”在菜场偶尔碰上,也不过是零星几条,当年十分平常的野鱼竟然要上百元一斤。8月27日记者从锡山水产技术指导站了解到,锡山区东港镇湖塘桥村的一个水产养殖基地里,目前正在进行“土婆鱼”的养殖试验,预计今年底就有产品上市了。
鱼苗身价赛黄金
记者来到这个名为金湖塘的水产基地,见到了学名为沙塘鳢的“土婆鱼”。只见两条沙塘鳢一雄一雌,雄的鱼肚扁长,雌鱼的鱼肚相对饱满圆润。这种鱼形似常见的“昂公鱼”,鱼鳍呈透明状,布满了黑色小点,远看像是蜻蜓的翅膀,近看则有着鱼鳍清晰的纹路。“我们是今年4月把苗从盐城运回来的,一共买了2万尾。”养殖基地负责人王志喜指着两条鱼说,这种鱼叫河川沙塘鳢。上周打样捞起来的一条鱼,重量达18克左右。长到一两半的沙塘鳢就能捕捞上市了,一斤估计要卖到120元左右。而最大的沙塘鳢可以长到3两左右。
王志喜是今年2月份萌生试养沙塘鳢的想法的,为搜罗成鱼费了一番大工夫,用来做母本的成鱼一共只收到了70多斤,花费了近万元,还有一些零散的成鱼是他挨个在菜市场收到的。成鱼贵鱼苗也不便宜,2万尾沙塘鳢的鱼苗居然花费了上万元。“2万尾鱼苗也就两只手一捧。当时我一算,这鱼苗的价格都快赛黄金了。”
上世博会国宴后身价大涨
物以稀为贵。以前随处可见、被水乡人民视为最最蹩脚的小野鱼竟成了稀罕物。尤其是上了世博会国宴后,更是身价大涨。王志喜介绍说,上海世博会期间,在招待各国元首和贵宾的国宴上,菜谱中的第一道炒菜就是“荠菜炒沙塘鳢鱼片”,以致被誉为“世博第一菜”。
提到“土婆鱼”,市民苏阿姨向记者表示,从前在菜市场经常可以见到,价格也不贵,因为个头小加之有土腥味,所以一般很少有人喜欢。另一位陈先生则表示,他小时候最爱吃这种鱼了,土婆鱼炖蛋不仅好吃,而且营养价值高。但随着环境污染,这种鱼基本在锡城的菜市场消失了。
来源:中国江苏网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