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九年连续增产”后,北涝南旱和极端高温天气正在考验中国粮食生产
8月以来,中国南方出现较大范围的持续高温干旱,而水稻和玉米主产区东北三省发生洪涝灾害,给中国粮食增产蒙上阴影。农业专家担心,中国粮食连续九年增产的势头或将逆转。上半年中国进口粮食增加较多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点。
8月16日(上周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安排落实中央财政资金,支持重灾区及时改种补种,大力推进病虫害和动物疫病统防统治。同时,做好应对夏秋冬连旱的准备,“力夺全年粮食丰收”。
第二天是周六。农业部在湖北召开南方中晚稻重大病虫防控现场会,希望从“虫口夺粮”,把重大病虫危害损失率总体控制在5%以下。农业部信息显示,今年中国南方水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瘟病和纹枯病等重大病虫发生率重于上年和常年。
中国夏粮同比略有增加。但是,关键还是看秋粮。中国的秋粮产量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70%以上。而南方中晚稻,常年总产约2500亿斤,占全国稻谷总产量的63%,占全国秋粮的30%。
过去九年,中国粮食实现连年增产。除了大豆,水稻、玉米、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自给率达95%以上。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习银生对财新记者指出:“目前,在宏观经济增长放缓甚至低迷的背景下,中央已把粮食生产放到更为重要的位置,目的是为了降低粮食供应的经济社会风险。”
与南方的干旱形成对比的是,东北三省自8月14日以来遭遇洪涝、风雹等灾害。8月16日,黑龙江省启动i级响应,应对松花江、嫩江和黑龙江严峻的洪涝灾害。据民政部消息,黑吉辽三省农作物受灾面积742千公顷,绝收240.9千公顷。
此外,“尤特”台风及其残留云系,造成广西近30千公顷农作物受灾和湖南省1680万亩(约合1120千公顷)农作物受旱。
习银生对财新记者表示,北方洪涝灾害对粮食产量影响不会很大,而华东、中南省区干旱可能会对玉米、棉花、花生等旱地作物产量造成较大影响,但对水稻等灌溉作物影响有限。“今年中国粮食产量与2012年持平的可能性较高。”
据英国《金融时报》7月25日报道,7月中旬,美国农业部(usdepartmentofagriculture)把中国2013-2014作物年度中的小麦进口预期上调1倍多,从350万吨增至800万吨,并引发国际期货市场对中国2013年粮食产量的猜测。
美国农业部表示,上调中国小麦进口量预期,是因为中国的反常降雨损害了中国河南、山东及湖北的小麦收成。这一最新预测是1995-1996年度以来的最高值,意味着中国将成为仅次于埃及的第二大小麦进口国。
对此,小麦专家、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研究员刘正敏告诉财新记者,虽然中国存在一定结构性的新增需求——即进口以优质麦为主,但她依然认为,美国农业部上述预测显得有些高。她表示,今年夏粮小麦收购基本结束,不大可能出现供不应求局面。
国家统计局上周发布的抽样调查数据显示,中国2013年夏粮总产量13189万吨(2638亿斤),比上年增产196万吨(39亿斤),增幅仅为1.5%。
(财新网)
来源:财新网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