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花香里说丰年。7月17日,喜看2600多亩早稻机收大体完成,湖南省望城县的“85后”种粮大户袁虎比自己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还要喜悦,在全程机械化的技术攻关下,今年早稻平均亩产增收三四十公斤。在经历了春涝、病害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下,像袁虎一样的种粮大户缘何实现粮食再增产?这成了日前参加农业部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增产模式攻关会的重点探讨主题,来自南方八省的农业厅相关负责人、水稻专家一致认为:粮食要增产,要从农业科技上找出路。
八省(区)试点:成熟技术推广要打“组合拳”
今年粮食要实现“十连增”的目标,但粮食增产难度加大。因此,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强大。粮食专家直言:“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2011年增长到53.5%,2012年提高到54.5%。尽管只增长了1个百分点,但正是这1个百分点让粮食九连增从梦想成为了实现。”
然而,农业科技的创新谈何容易。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曾坦陈:农业科技存在的三个不足之一是成果的创新供给还不足,像袁隆平老先生的杂交稻这样的主打成果还很少。即使是杂交稻,袁隆平认为,高产水稻需要良种、良法、良田、良态的“四良”配套,其中良种是核心,良法是手段,良田是基础,良态是好的气候和生态条件,四者缺一不可。
来源:农民日报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