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国际大豆价格走强之时国内食用油价格却走跌?为什么在国内需求不足之时精炼铜进口却能屡创新高?这种看似利好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
融资性进口被企业界人士认为是影响大宗商品价格的一股隐形力量。这一模式设计看似企业、银行都能从中受益,但分析人士认为,从小的方面讲不利行业稳定,大的来说则助推经济泡沫,“馅饼”的背后是陷阱。
空手套白狼
“现在大豆价格出现了明显倒挂,是个很奇怪的现象。”在近日举行的2013全球油脂油料产业峰会上,郭俊超对大豆价格行情也颇感诧异,他是山东一家油脂公司的副总经理。
参加该峰会的企业人士,一半时间听专家演讲,而另一半时间则打开手机,时刻注视着屏幕上红红绿绿的数字,关注着市场行情的变化。郭俊超说,国际大豆价格上涨的同时,主要依赖进口的国内大豆价格却在走弱,这种价格倒挂的现象已经持续很久了,令人费解。
中投顾问农林牧渔业研究员宋杰凝对国际商报记者表示,除了受气候影响导致供应偏紧等因素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融资性进口。
华东地区油脂界人士陈剑(化名)说,拿自己从事的棕榈油进口来说,融资性进口就是通过进口棕榈油,获得低成本的资金,具体的操作方法则五花八门。
陈剑举例说,比如国内a公司,通过开具信用证,向国外b公司进口棕榈油,棕榈油销出之后,回收的货款就是套出的现金。陈剑说,这种方法的缺陷是需要将棕榈油快速销售出去。
不过,另一名业内人士悄悄告诉记者,有一种套利方法根本不用考虑货物能否销售出去。比如内地的a公司开具信用证,向香港b公司进口货物,a公司凭借提货单,报关后将货物运到a、b互认的c公司仓库,由b公司负责出手货物之后,a公司便实现了从中套利。“90天的信用证,a公司可以使用资金70天,如果能申请到90天海外代付,则可以获得160天的资金使用时间。”该人士说,“资金使用成本非常低,前者月息只要1%,后者则更低至0.86%。”
来源:国际商报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