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百戏作品·鹿
“骤雨松风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这是刘禹锡在《西山兰若试茶歌》中对茶百戏的描述。茶百戏,又称分茶,是一种能使茶汤纹脉形成物象的古茶艺,它仅仅运用茶和水,就能在茶汤中显现出变幻无穷的文字和图案。它的历史可追溯到唐代,而宋徽宗与文人笔会,也少不了玩茶百戏。可惜到了元朝,它渐渐消失了。
20多年前,刚从福建农林大学茶学专业毕业的章志峰,开始对茶百戏这一失传的技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辗转国内外,走上了千年古茶艺的“复活”之路。
章志峰的茶百戏复活之路,从查阅古诗词、书画开始。
“北宋人陶谷在《荈茗录》中记载,"茶百戏,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这是我能找到的古人对茶百戏的定义。”
“在宋徽宗赵佶的《文会图》中,能看到当时分茶使用的茶具,以及各种礼仪;而宋代刘松年的《撵茶图》中,用大盏分茶,小盏饮茶,这都是找回茶百戏重要的线索。”
查阅古诗词几万首,搜集了数不清的茶百戏的诗文、书画。章志峰已成为茶百戏历史的“活辞典”。
到了1997年,在武夷山农业部门工作的章志峰受省对外友好协会派遣到日本留学。在他读大学之时,指导老师曾告诉他,唐宋时期的古茶道传至日本,茶百戏与日本茶道或许有些渊源。章志峰一直记得老师的提醒,到了日本,他就借着留学的机会研究起了日本茶道。
“我在冲绳交流时,有机会到日本的农业水产部、农业试验场等学习。我接触了日本的蒸青制茶技术。中国最早加工绿茶,用的就是这种技术。特点是可以使茶叶柔软,容易捣烂成饼。”
2004年,他第二次赴日本交流,他发现,日本的抹茶是浑浊的,而且表面上可以产生有许多图案,因此茶百戏也可以是不透明的。他还看到,日本许多饮茶器皿是从宋代演变过来的,比如茶瓶、茶盏、茶筅等。
章志峰位于武夷山市区的家中,就摆放着这些工具。“这些在国内失传了的器具和技艺,在日本都能看到。就像茶筅这种搅拌工具,在国内泡茶已经不用,但它能使茶百戏图案有深浅变化。”
来源:第一茶叶网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