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由于捕捞过量、海域污染等原因,渔业资源急剧减少。一些传统的经济鱼类几近绝迹,仅依靠自然环境,渔业资源无法恢复。近年来,大连市通过控制捕捞强度,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建设人工鱼礁和海洋牧场示范区等措施,有效修复海洋资源。
建设海洋牧场成为恢复近海渔业资源的重要措施。海洋牧场是将传统养殖产业赋予新的科技和人工内涵,使其效益更大化,同时最大限度的保留产品原生态。海洋牧场由三方面组成,上游为海产品的苗种引进、培育和推广;中游投放人工鱼礁、改造滩涂等措施为海洋生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繁殖和索饵的环境;下游为产品加工、储藏及市场营销。从2011年开始,大连市海洋与渔业局将海洋牧场建设纳入全市渔业工作重点,重点支持长海县海洋牧场建设先导区建设。全年共安排5000万元支持44个海洋牧场建设项目,发展海洋牧场规模26.8万亩,吸引社会投资20.2亿元。2012年,为提高海洋牧场建设示范效应,加快全市海洋牧场建设步伐,全市共投资4700万元资金用于扶持全市海洋牧场建设。按照扶强做大的原则,2012年共支持海洋牧场建设项目19个,项目总投资74032万元。
人工鱼礁是建设海洋牧场重要手段,目的在于改善沿海水域的生态环境,为海洋生物聚集、栖息、生长和繁殖创造条件。通过在海底设置人工鱼礁,在海里形成上升水流,带来海洋深处的营养物质,让海底生物聚集栖息,同时,在海域内人工放流水产种苗,从而形成一个有各种海洋生物栖养繁殖、生态系统完整平衡的“海洋牧场”。大连市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人工鱼礁方面的建设,至2000年开始大规模的牧场化人工鱼礁建设。礁体投放后海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海洋生物总量是礁体投放前10倍以上,海珍品资源贫乏区变成高产区。经过多年的建设,大连市已形成110处人工鱼礁区,投入建礁资金12.7亿元,投放各类鱼礁930万空立方米,改造海底27万亩。其中,海珍品增殖兼集鱼构件礁7万余个,约合22万空立方,投放石块720万立方米,改造、投放报废渔船沉礁43艘,其他类型鱼礁188万空立方。
来源:辽宁省海洋与渔业厅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