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看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湖南衡山县:水稻如何合理追肥
2024-05-04 12:38    9650 

科学施肥是提高水稻产量和效益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在生产实践上,因为对施肥技巧节制不好,常使水稻遭致肥害,其症状有的表现僵苗滞长或者停滞生长;有的秧苗旺长,无效分蘖急剧滋生,导致贪青晚熟;有的秧苗长势荫蔽,诱发纹枯病或稻瘟病等病害。发生肥害的稻田,轻者造成减产,重者使秧苗翻耕改种。

为了充分发挥水稻的施肥效应,除了施足基肥外,在追肥上必须施好“三肥”,即分蘖肥、穗肥、和粒肥。水稻施肥要依据品种特点、泥土肥力、气候因子和栽培条件等诸项要从来通盘思索,机动运用。水稻对肥料的需求表现在营养时期、营养临界期和营养最大效率期。如早稻生育期短,需肥量相对要少,施肥要早而集中。中稻、晚稻生育期较长,需肥量大,强度大,则应增长追肥次数,提高追肥比例。水稻氮、磷、肥的营养临界期通常涌现在三叶期,有时氮、钾的营养临界期还涌现在幼穗分化和幼穗形成期。水稻的营养最大效率期涌现在长穗期,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最茂盛的阶段,也是需肥的关键时期。

据研究,每生产100公斤稻谷,约需从泥土中吸收氮素1.6―2.5公斤,磷0.8―1.2公斤,钾2.1―3.0公斤,三者的比例为2:1:3。

依据水稻需肥规律和特点,应分期进行合理追肥。

一、早施分蘖肥。从移栽至幼穗开端分化前的追肥叫分蘖肥。分蘖肥恳求追施时间早、数量足,通常分蘖肥的用量占追肥总量的50―60%。因为,分蘖期是水稻一生中吸收氮素营养的第一顶峰期,又因为水稻生育前期气温、水温、土温都较低,养分释放慢,追肥量太少难以满足水稻对养分的需要。只有早施才利于水稻早分蘖、多分蘖,下降分蘖节位,为争穗长、粒重发明条件。分蘖肥在水稻栽后7―10天施用,每亩施用尿素5―7公斤。底肥不足的可恰当增施,但不能盲目过量追肥,以防疯长。

来源:湖南农业信息网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

版权/免责声明:
一、本文图片及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如涉及各类版权问题请联系及时删除。
二、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三、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华厨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