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的嘉祥县城关镇,天灰蒙蒙的,空气燥热。
“好久没下雨了,地都旱了。”家住城关镇的村民陈通叹了口气。他虽与妻子陪着孩子在家门口玩耍,眼睛却盯着院子后面的一片耕地,那里所种的豆苗才长出拇指高。“我们这一片都是大豆和桃树套种,单种大豆不挣钱。”他摊开双手,向经济导报记者挤出一丝苦笑。
据陈通介绍,村里每家每户都会或多或少种一点大豆,收获后也没有企业或个人前来收购,村民一般也不往外卖。“这些非转基因的大豆我们自己留着榨油吃。大规模种植、出售大豆的农户都是为相关种业公司种的。现在,大家种植大豆的热情已经大大下降了。”
效益之困
63岁的村民丁西勇家里有8亩地,以种玉米为主,“10多年前我们主要种大豆,但现在以种玉米为主。这也是县农业局这几年推广的,经济效益比种大豆好得多。”
他给导报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大豆亩产400斤,每斤收购价在2元左右,而玉米亩产1000斤,每斤1.1元。这样算下来,平均一亩地的收入相差300元。如果除掉种植成本,种植大豆每亩的实际收入是400元至500元,玉米则可以达到八九百元。“这样算下来,村里人现在几乎都不再种植大豆了,即便种了,也是自己吃或榨油。因为产量很少,也没有企业来收购。”
正费力蹬着三轮车的村民房崇领,一听导报记者是前来调查大豆种植情况的,停下车抱怨说,“如今,种植大豆可真是不赚钱,如果不想让地荒着,还不如种玉米。我今年63岁,家里的年轻人都去城里打工了,等过几年我种不动了,就把土地租给种业公司。”
村民丁丽听见了房崇领与导报记者的对话,将抱在身上的小孙子放下来,无奈地说,“大豆爱长虫子,地里也容易长草,种起来费劲。大家都愿意种一些不费劲的作物,现在地里几乎看不见大豆了。”
种植面积萎缩
来源:经济导报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