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随着冬棚养殖技术的蓬勃发展,漳州高位池对虾养殖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亩产一万斤不再是神话,高效益让当地人尝到了甜头,大量资金开始流入对高位池的开发,造就了当地不一样的渔业生产资料经销生态。
闽南地区熟人社会的信用体系和传统饲料经销的赊销习惯相互发酵,形成了当地对虾养殖一种特有的投资格局。经销商赊销金额与高位池投资规模比翼齐飞,在养殖高效益的驱动之下,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近两年,在近乎疯狂的高位池大跃进中,经销商和养殖户分享着极为可观的红利,但同时也暗藏着极大的风险。脆弱的资金链全仰赖一只只南美白对虾能否这样年复一年地保持高成活率,这种疯狂与数年前的湛江、台山,极为相似。
投苗密度达40万/亩
“去年一位养殖户1.6亩池塘底部面积,养殖水深约2米,一次性抓虾,出了22000斤,平均亩产13000多斤。”漳浦饲料经销商陈振民告诉《农财宝典》记者,当地养殖户投亩密度较高,平均每亩池塘投放虾苗30-40万尾。不过,亩产过万斤的并不多见,能实现的,一般都是分批抓虾,第一次抓虾规格为40支/斤左右,第二次抓虾规格为20-30支/斤。有业内人士认为,这个密度比较高,湛江、海南等地高位池养殖的投苗量普遍只有5-10万/亩,少数养殖户可能超过10来万/亩。
陈振民说:“漳浦养虾充斥着财富梦,2-3年暴富的大有人在。”据了解,当地对虾高位池养殖起步晚,水质好。这是当地对虾成功率高的重要原因。此外,这也得益于池塘的合理规划与高标准建设。
不过,近两年对虾病害多,也有不少养殖户没能盈利。业界多认为,随着养殖时间越来越长,当地病害应该会越来越多,对养殖户技术管理以及养成率会有比较大的挑战。
不管未来怎样,由于过去几年养殖效益高,漳浦高位池养殖面积不断在扩张。“2009年估计只有2000亩,去年年底保守估计已有1万亩。”福建粤海饲料有限公司业务员巫晓杰告诉《农财宝典》记者,漳浦是漳州市高位池主要集中地区,诏安、东山等地也有少部分,但很少。
来源:农财宝典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