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药材市场价格不断上涨,与之而来的是中药材造假现象也日趋增多。《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日调研并实地暗访了解到,制假售假不仅从过去的名贵药材向普通药材扩散,而且造假手段翻新增多,甚至用淬取后的药渣“鱼目混珠”,非专业人员难以辨别。
日新月异的造假技术
在全国三大中药材批发市场之一———成都市荷花池中药材专业市场,《经济参考报》记者见到了正在药材检测中心忙碌着的技术人员王永康。谈到中药材造假技术,王永康说,长期以来,中药材制假售假主要集中在虫草、燕窝等名贵中药材,普通药材造假并不多。然而,随着中药材价格持续上涨,一些不法分子开始将制假的“魔手”伸向普通中药材,而且手段也日趋翻新,其中不乏高科技手段。
王永康从事中药材检验工作长达20多年,目前负责市场的中药材抽检工作,他用了“日新月异”来形容当前的造假技术,从80年代至今,我国中药材的整体质量有所提升,但制假售假的现象有所抬头。
以假充真、以次充好、通过添加其他“元素”提升重量……记者在全国一些中药材专业批发市场走访时,一些客商给记者细数了一种种中药材造假的办法:用外形、颜色与冬虫夏草都极为相近的亚香棒虫草来假冒虫草;用染色的玉米须来冒充藏红花;加铁丝来增加虫草的重量;用苹果皮来代替牡丹片;将人工栽培的参作为野山参出售。
不过,在许多客商眼中,这些传统的手段已经不入流,容易被人识破,仿真度最强的,当数药渣掺假,即将药厂淬取后的药渣掺入正常药材中以次充好。
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社会科学研究院中医药事业国情调研组执行组长陈其广说,不少缺乏商业道德的“现代中药”生产企业把提取过“有效成分”“单体”的中药原料再加工切片,以饮片方式销售到药材市场上去。使得许多药厂用这种“饮片”生产出来的中成药药效大减,甚至完全失效。中医药事业国情调研课题组在中药生产厂家和一些民营中医机构调研时,多次听到这方面的强烈反映。有的民营医院的“一把手”不得不为此亲自出马寻找合格药材。
来源:经济参考报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