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每年浪费食物总量可养活约2.5亿人,折合粮食约800亿公斤,相当于我们粮食总产量的15%。”在5月24日举行的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女科学家高层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志珍的主旨报告让与会者吃了一惊。
已故著名作家路遥的小说《在困难的日子里》中,有大篇幅对饥饿的描写,这是当下没了饥饿感的许多年轻人难以体会的。在莫言的小说中,也随处可见他对粮食的迷恋,比如小说《罪过》中这样写:“我伸手抓过那鳖裙,迅速地掩进嘴里。从口腔到胃这一段,都是腥的、热的。我的肠子在肚子里为我的行动欢呼。”
那么多粮食被浪费掉了,实在令人痛心。很多人对此的第一反应就是餐桌浪费,然后必然归罪于公款消费。这些当然没有错,但是却把粮食浪费简单化了。粮食浪费与传统陋习有关,和吃喝腐败也脱不开关系,但并不限于这些。
如果以为仅在道德层面痛批就能解决粮食浪费问题,那么粮食浪费永远不可能根除。我们得弄清粮食从生产到消费的每一个环节,乃至每一个细节,有多少粮食被浪费。而从目前的信息看,这仍是一笔糊涂账。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志珍的报告中称,全国每年浪费食物总量可养活约2.5亿人,折合粮食约800亿公斤,相当于粮食总产量的15%;国家粮食局最新数据显示:粮食产后损失超过1000亿斤,占全国总产量的9%以上;而中国农业大学专家课题组调查后保守推算,我国2007年至2008年仅餐饮浪费的食物蛋白质就达800万吨,相当于2.6亿人一年的所需,浪费脂肪300万吨,相当于1.3亿人一年所需;另据2012年7月3日,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局长张天佐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由于设施简陋、方法原始、工艺落后,我国粮食损失率超过8%,蔬菜损失率则是超过20%,每年仅粮食损失量就高达500亿斤。”
很明显,数据出入很大。实际上,舌尖上“显性浪费”只占粮食浪费的一部分,还有很多粮食在生产、储存、流通、粮食转化等环节被“隐性浪费”。不弄清粮食在每一个环节的浪费账单,无法对症下药,根除浪费痼疾。
来源:现代金报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