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备耕时节,甘肃省的农民又忙活起来。和往年一样,今年他们又遇到了麻烦事:地里的废旧地膜实在难以清理干净。
田间地头,一层层覆盖在土地表面上的废旧塑料地膜让他们又爱又恨。爱它的增产效果,恨它的难以清理。
地处西北的甘肃是我国典型的旱作农业大省,全省5000多万亩耕地中旱地占七成多。水资源短缺导致粮食产量低而不稳。但近年来应运而生的旱作农业技术为甘肃农业发展带来了福音。
尤其是核心技术中的覆膜栽培技术,在全省大面积应用,增产效果明显。
“铺不铺地膜对粮食种植影响可大了。”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大像山镇狄庄村村民狄改鲁说,2006年前,他家没铺地膜,玉米亩产量300多公斤。如今,玉米覆膜后,亩产量达500多公斤。
数据显示,覆膜能控温保墒,增产效果明显。近年来,甘肃覆膜区域的玉米平均产量达到每亩558。3公斤,粮食总产量由2006年的161。6亿斤增加到2011年的202。9亿斤。地膜成为粮食增产利器的同时,也给狄改鲁等使用地膜的农民带来了烦恼。
“大片的残膜容易从地里扯出来,但这小片太难收拾了。”狄改鲁累得气喘吁吁。他弯着腰,手拿铁锨,一锨一锨地把地里的残片铲出来,对太小的不易用铁锨挖出来的碎片,还得蹲在地里拣。“1亩地我前后用了7天才清理完。”随着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成了农业主力。拣拾清理废旧地膜耗费人力,不少中老年人直言干不动。更重要的是,这些废旧地膜带来的环境污染也让他们头疼和无奈。
笔者采访沿途看到,黄土里混杂着各种大小不一的白色残膜,像是从地里长出来一样;被拣拾出来的成片残膜随意堆放在马路两侧,肆意在风中飘荡;有的挂在树枝上,有的淤积在沟渠里。
更有甚者,一些农民干脆在路边集中焚烧废膜,空气中常有一股股焦煳味儿。
据统计,甘肃去年各类农作物地膜覆盖面积2200万亩,地膜使用总量达13万吨。每亩地地膜残留量最多有14公斤,最少的每亩也有5公斤。
来源:粮油市场报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