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看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城镇化推进中国粮食供需紧平衡,谁来种粮
2024-05-03 22:42    4992 

家住吉林省农安县龙王乡的62岁农民梁淑华最近有点烦,农历正月过后,自己的两个儿子又要外出打工了,眼看春耕就快开始,家里的十几亩地找谁帮忙,到现在还没着落。

尽管如今种粮收入并不算少,但显然,城市更吸引年轻人,“俩孩子都想以后搬城里住,享受城市人的生活。”梁淑华无奈地说。

梁淑华的烦恼并非个例,近年来,随着中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和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入城市。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报告显示,到2011年底,中国城镇化率已达到51.3%,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5亿多人。

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迅速推进,使中国粮食供需处于“紧平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快速的城镇化在消耗大量优质耕地的同时,也使农村青壮年劳力大量外流,劳动力价格持续上涨,粮食生产后继乏人。另一方面,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和收入增加,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快速改变,许多家庭肉类支出的比例已超过了主粮的支出,使饲料粮需求猛增。

中国社科院近期发布的2012年《城乡一体化蓝皮书》指出,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镇和工业部门转移,劳动力已逐步成为制约粮食生产的关键因素,解决明天“谁来种粮”已是当务之急。

城镇化是中国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在今年两会上,这一话题将继续成为热点。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将继续确保三农投入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比如,新增补贴将向粮食主产区和优势产区集中,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倾斜。

该文件同时要求,要围绕现代农业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优越性,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吉林省农委主任任克军表示,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是平衡农民工收入和留住农业经营者的重要手段,同时,新型农民应是未来种田主体。

来源:新华网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

版权/免责声明:
一、本文图片及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如涉及各类版权问题请联系及时删除。
二、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三、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华厨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