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上午,细雨濛濛。穿过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尹家圩粮油植保农机专业合作社大门,“人勤春早,地肥粮丰”的春联映入眼帘,负责人孙梅金正带领社员保养拖拉机、插秧机等农用机械。
农闲时分,这个湖州市吴兴区八里店镇最大的种粮大户一刻也不敢停歇。
“农历腊月廿六那天,我和儿子、小舅子还在长兴和平镇代人耕田。年前平整、开沟了200亩,还有300多亩没完成。”60岁的孙梅金眼巴巴地盼天晴,合作社里有插秧机、收割机、植保机30多台,设备不动,周转不到资金,意味着老孙春耕备耕的资金还没着落。
帮周边农民整理土地、清沟排水、除虫除草,每亩可赚120元。赚钱不多,老孙仍然愿意:“积少成多,每年出租机械、代人耕田播种能收入30余万元。”2009年,老孙和其他5名农户成立合作社,共投入700多万元。几年下来,仍欠款260万元,其中包括向银行借贷的100万元,向供销社借贷的50万元,其余依靠私人集资。
“向银行借贷的月息是8厘,私人借贷的月息要1分。”老孙说,“每个季度要向银行还款2.4万元。1万元利息,相当于30亩田白种。”相比向银行借贷,老孙和社员更倾向于私人募集,“虽然利息偏高,但还不出本金时,先还利息款也行。”老孙说,银行农业贷款利息不算高,但他不能适应银行的还贷制度。
“有时资金实在周转不过来,哪怕晚1个小时,下次贷款也会非常难,必须准备好流动资金。”这对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缺乏短期流动资金的老孙来说非常困难。
每年三四月,是老孙最焦虑的时候。
这段时间,小麦没收、稻子没种,而化肥、农药、种子准备却需投入大量现金。银行还款又催促得紧,需要还本息时,老孙只好找开经编厂的女婿借钱周转。
来源:粮油市场报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