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一豆二、强麦普麦、螺纹线材……国内期市不乏类似的“孪生”品种,然而,同根所生的这些品种命运却大为不同,冷热不均的背后是先天原因还是后天培育不足?诸如一号二号之分,是一线二线还是a角b角,有没有可能一起做大,实现共荣?很多人都在思考这些问题。
有人认为,国内期货品种上市初衷无不在于服务实体经济,但部分孪生品种的问世,从一开始就是个美丽的错误,因为功能的重叠和现有市场资金存量、投资者结构的制约,注定了他们相互间的竞争性,同时活跃几无可能;也有人认为,类似豆一豆二冷热不均的原因更多在于其自身属性和期市所处的发展阶段上,随着相关政策制度的不断改进完善,期货市场的不断成熟壮大,这些问题将自然得解。
那么,你怎么看?
尴尬:本是同根生
说起大豆期货,那可是中国期货市场资历最老的品种之一。1993年在大连商品交易所挂牌交易的“黄大豆”,转基因、非转基因大豆均可以交割。2002年,为贯彻执行国家转基因政策,加强对进口转基因大豆的管理,大商所将黄大豆合约拆分为黄大豆1号合约(2002年3月15日上市,只允许非转基因大豆交割)和黄大豆2号合约(2004年12月22日上市,两种大豆均可交割)。
大豆期货一二号之分不但带来了品种上的创新,也催生了一个颇有意思的市场现象,这就是,在绝大部分时间豆一现货冷期货热,豆二则是现货热期货冷。行业人士介绍,在现实生活中,非转基因大豆和转基因大豆用量(含贸易和加工)比例大致为1:6,后者大大超过前者;从期货市场看,2000年以来大豆期货合约日均成交量一般保持在40万手左右,2008年日均成交量达到92万手(豆二仅占微乎其微的一部分),是全国累计交易量最大的品种;即便在豆二最火爆的时候,其最高一周的成交量也仅仅是30万手,日均还不到7万手。另据中期协数据显示,2012年在豆一成交金额同比增加88.75%至21451.63亿元的情况下,豆二却减少了2.78%,仅为4.94亿元。
来源:中国证券报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