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等政策支撑下,我国粮油价格基本稳定,但以大白菜为代表的部分鲜活农产品和葱姜蒜为代表的小宗农产品价格“暴涨暴跌”频现,对产业健康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产生了不利影响。构建促进鲜活及小宗农产品市场稳定的长效机制,需要统筹考虑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重点要抓好“五项基础制度”。
一是信息监测统计制度。鲜活及小宗农产品品种规格多,目前各部门信息采集统计的覆盖不全面、口径不一致,在上市旺季“各种信息满天飞”,导致农民无所适从。建立系统化的信息监测统计制度,搞准“数”的问题,是发挥市场功能的基础,也是政府科学调控的基础。从监测环节来看,要覆盖生产、批发、零售不同环节;从监测内容看,要监测生产、消费、进出口、库存、价格及交易量、成本收益6个核心指标;从采集规范看,要建立权威、统一的信息采集标准,实现各行业各部门数据的可比性、可用性。
二是市场分析预警制度。当前各地对鲜活及小宗农产品市场运行各个层面都缺乏持续跟踪研究,对“结构性、季节性、区域性”供求失衡缺乏预判,只能一次又一次地“临时抱佛脚”应对暴涨暴跌。要逐步建立完善鲜活及小宗农产品市场分析预警制度,做好产销形势研判,及时发出预警信号。在队伍建设上,依托主产区地方政府及行业协会建立重要品种分析师队伍;在分析内容上,要做好供求预测、趋势评估、产销进度跟踪、成本收益分析等工作,探索建立分品种、分区域的供需平衡表制度。
来源:经济日报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