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我国水产养殖模式大多是以淡水大水面养殖、传统池塘养殖、浅海养殖和海洋滩涂养殖为主,养殖仪器装备使用率低,生产模式落后,效率偏低。水科院投入专家力量,长期致力于高效水产养殖模式的研究,探索出高效健康养殖模式的新路子,在生产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现代池塘和工厂化养殖,推进养殖健康高效可持续发展
围绕我国淡水池塘养殖模式升级改造的产业技术需求,运用工程学、水产养殖学、生态工程学等原理方法,开展了淡水池塘设施规范化、养殖水质调控工程化、养殖小区构建模式化等“三化”技术研究,制订了池塘设施规范化行业标准,研发出一批高效生态工程化设施,建立了生态工程化养殖小区模式,为全国性的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为淡水池塘养殖生产方式转变与模式升级发挥了积极作用。
水科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研究设计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作为高产、节水、省地、环保的养殖模式,可使生产的每公斤鱼的耗电量小于2.5度,能耗降低20%以上,大幅度降低了循环水工厂化养殖系统的运行管理成本。同时,与传统池塘养殖模式相比,相同养殖规模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设施系统土地利用仅相当于传统池塘养殖模式的1/10~1/20养殖用水仅相当于传统池塘养殖模式的1/8~1/10,并且不再对水域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性影响,可实现很高的生态效益。该系统已在我国湖北、新疆、重庆、广东等地推广应用,主要养殖品种包括了澳洲宝石鲈、鳗鱼、罗非鱼、澳洲尖吻鲈、金鲈、银鲈、花鲈、长吻鱼危、美国鲥鱼等。同时,还建立了淡水工厂化高密度健康养殖示范区9个,示范面积达到8000多平方米。截至目前,渔机所开发的超高密度封闭循环水养殖系统以罗非鱼为主要养殖对象,单产突破100千克,单位水体养殖密度达到了每立方米113千克,日换水量不到5%,对于国内养殖工程学科领域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循环水养殖模式符合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对水产养殖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和生态效益,对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提升深水网箱养殖技术水平,推动规模化应用
水科院南海水产研究所联合多家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共同研究创建了抗风浪网箱工程技术,突破和掌握了热熔焊接技术和成型工艺、海上锚泊安装固定技术,探索出我国抗风浪网箱系统制作安装工艺与方法,创制出适合我国海况养殖的国产化抗风浪网箱,发明了远程多路自动投饵、吸鱼泵、高压射流水下洗网、智能起网、多视角水下监视等一批关键配套装备,提升了抗风浪网箱养殖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有效提高了网箱养殖生产效率。南海所还与广东等4省区开展合作,大力推广深水网箱技术,广泛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促进我国离岸海水养殖业的发展。目前,深水网箱已在广东等沿海地区累计推广8000多只,年产优质鱼约6万吨,累计新增效益达162.6亿元,节约引进网箱资金达38亿元。1只深水网箱年产鱼约13吨(最高产量达31吨),相当于40只传统网箱的产值。1组(4只)深水网箱的年产值相当于一般渔船年产值的2倍~3倍。采用hdpe制造的一组深水网箱相对于木质材料制造的传统网箱可减少碳排放总量约34.4吨。(冰岚)
来源:中国水产信息网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