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看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聚焦种业新变:“三个转型”催生良种
2024-05-03 14:38    4354 

一粒培育成功的种子,在走出实验室、经过品种审定后,便开始了基地繁育、生产加工和市场推广的系列流程。一些种子企业通过健全亲本繁育体系、改进制种技术、提升加工工艺等举措培育了一大批优良品种,并得到了大面积推广,目前我国农作物种子的良种覆盖率达到了96%,对农业增产的贡献率达到了43%。

大批优良品种的诞生和普及,很大程度得益于种子企业在“繁”和“推”这两个环节上的“三个转型”。

组织形式:从“代制种”向“自制种”转型

多年来,大多数种子企业的繁种环节都沿袭着传统的“代制种”模式,存在着基地面积稳定性较差、制种产量难把握、种子质量不可控的弊端。结合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和农村的土地流转机制,一些种子企业开始了由“代制种”向“自制种”的转型之路。

“自制种的核心就是保证企业对制种基地的面积可控、技术可控,同时达到种子质量的可控。”农业部种子局种业发展处处长马志强告诉记者,企业直接与合作社打交道,能够省去层层“代制”环节,达到了基地稳定、产量可控的目的;另一方面,合作社流转来的连片土地是承载企业制种基地的绝佳载体,在土地规模化的基础上,一系列先进制种技术便于统一实施,从而保证了种子质量。

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乌山贡米种植专业合作社有1800亩土地承载着隆平高科的主打品种——“y两优一号”的制种任务,社长朱政刚告诉记者,合作社集中采购制种稻米,买1公斤便宜5元,每年就可为合作社节省4万~5万元;卖1公斤价格比市场价高0.6~1元,每亩地增收30元左右。

“只要把好种子拿出来,农民为什么不跟着我干?自己研发的种子让农民增产增收了,通过品种示范学到了实用技术,企业也达到了稳定基地、种子质量数量可控的目的,这是企业和农民的双赢。”隆平高科总裁彭光剑说。

来源:农民日报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

版权/免责声明:
一、本文图片及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如涉及各类版权问题请联系及时删除。
二、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三、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华厨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