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环球军事》第7期刊载了一则《因地制宜解粮荒》的文章,颇有深意。文章写到,唐代中期,吐蕃时常进犯边境地区,不是唐朝部队战斗力不强,主要是缺乏粮草。虽然唐朝早在边关设立了屯田制度,边关粮食基本上能够自给自足,但后来被人为破坏。边境地区的将领,经常在丰收的年景压价收购边民种植的粮食,后高价卖到长安(当时的首都)。此举严重打击了边关屯田人的种粮积极性,冲击军粮供应安全。当时高价粮食供应主要通过水运,来自江南、江淮一带的粮食辗转运输后成本极高。对此,翰林学士陆贽提出采取金融借贷手法解决军粮问题。根据那两年江淮地区粮食少但货币多,边关地区粮食多货币少的现实,陆贽通过货币和粮食交易的互补,直接将南方卖米所获得的现金及省下的运费,投到边关地区高价收购军粮。边民种粮积极性空前高涨,粮食问题迎刃而解。
列宁曾经说过,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当今中国的粮食,特别是今年以来中国的粮食市场,在大米的表现上,与历史上有偶合之处。
我国在粮食生产上,是一个地区不均衡的国家。历史上,南方粮食生产充足,北方粮食欠缺。随着时代的变迁,东南沿海经济发达,由粮食产区变为了粮食销区。中部、东北地区反而变成了粮食产区。南粮北调,变成了北粮南调。
导致目前我国粮食生产区域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粮食价格的问题。由于东南沿海经济发达,种植粮食作物的收益,既不如种植经济作物的收益,更不抵务工经商的收益。所以,粮食生产成为了边缘化的产业。过去粮食自给自足有余的地区,变成了需要大量购进粮食的地区。
自2004年以来,我国已经连续九年获得了历史性的粮食增产丰收,国内粮食基本达到了供需平衡。但是,今年以来,在大米自给有余的情况下,我国却进口了大量的国外大米。今年10月份,中国进口了198万吨大米,而去年同期的进口量为50.5万吨,翻了近两番。净进口量增长则更加显著,同比增加了10倍。今年前10个月,中国大米进口量翻了两番,因此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大米消费国今年的进口量将创历史纪录。
来源:湖北省襄阳市粮食局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