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的苹果堆在地里无人问津,果农苦于没有销路而一脸愁容······”,现实到底是什么情况?日前,记者深入苹果主产区——山东省平度东北山区进行了实地调查。
都是价格惹的祸
我们首先来到平度市崔召镇上马村,见到了十多天前还没有卖出苹果的村民张振福。
“前天刚卖完,65以上的通货卖了一万两千来斤,每斤一块三,收入一万五千多元,要是早几天卖的话,每斤还能多赚两毛钱”,张振福有点遗憾地说。
一旁的村民董文杰说:“今年形势确实不如往年好,我以前收过苹果,消息灵通些,提前打听栖霞的客户,说今年苹果价格高不了,摘果后我早早就卖了,75以上的每斤卖了一块八,当时俺村多数人感觉价格卖低了,现在看是卖对了,那些不舍得卖的农户,越捂价格越低”。
在上马村村委办公室,村支书张进民介绍说,他们村今年苹果总产200万斤,已经卖出约三分之一,由于部分群众价格期望值过高,加上苹果易于储存,打心底里不愿意卖,结果越拖越便宜。”
“由于与客户谈不拢,人家到旧店一带去收了”,看得出,张书记对此显得有些着急。
市场无情人有情。据崔召镇镇长于希宁介绍,今年,该镇苹果初步估算总产量2600万斤,目前已销出2100万斤,总体销售良好,卖不出去的只是个别村。当前,对于捂果惜售的果农,镇里正在组织机关干部,采取联村包户的形式,想尽一切办法,加大宣传力度,让群众认清形势,同时,通过各种渠道,积极联系有关企业、青岛的社区,帮助群众尽快把剩余的苹果卖出去,把他们的劳动成果变现。
多亏了果品专业合作社
来源:中国水果蔬菜网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