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11月份,稻米市场进入传统季节性消费旺季,中晚籼稻收获超过70%,市场粮源大幅增加。从前期收购情况来自看,今年秋粮收购呈现以下特点:
一、中晚稻上市,粮源相对充裕
今年各级储备轮换需求有限,轮换方式改变,轮换需求效应一般,粮源竞争虽激烈但市场供应仍旧充裕。
从供应方面看,国内籼稻供应压力全面增加。
一是籼稻产量较上年明显增产。根据有关部门最新预测,2012年国内稻谷播种面积达30351千公顷、总产2.038亿吨,分别较上年分别增长0.42%和1.76%。其中籼稻产量为1.352亿吨,较上年增长1.73%。随着籼稻产量的增加,后期国内籼稻供应能力将明显得到改善。根据国家统计局产量数据综合预计,2012/13年度,我国中晚籼稻总供应量约为1.022亿吨,需求量0.991亿吨,年度结余量为310万吨。供需形势良好。随着籼稻产量的增加,后期国内籼稻供应能力将明显得到改善。
二是低价进口米的大量进入。由于国内大米价格较高,国内外大米价差较大,进口利润丰厚,今年我国大米进口量较上年大幅增加,1-9月国内大米累计进口达187万多吨,净进口已超过160万吨,预计全年净进口量将超200万吨。进口大米中,70%以上为越南和巴基斯坦的大米,且大部分为低价米。在国内籼稻全面增产的情况下,大量低价米的入侵势必将对国内的籼米市场构成较大的冲击。
二、中晚籼稻收购价格呈高开稳走后稳中略跌态势
今年中晚籼稻开秤价格较去年提高2-4元/百斤,整体走势呈高开稳走后稳中略跌的态势。籼稻市场自二季度冲高回落以来,走势一直偏弱。10月中上旬中晚籼稻收获开始大规模展开,上市量亦不断增加,中晚籼稻收购价格平稳运行,到了10月下旬,中晚籼稻大规模上市,而双节过后的大米需求淡季,由于经销商备货减少,且以消耗库存为主,短期籼米销量处于相对清淡期,收购价格较10月中上旬下跌1-2元/百斤。虽然今年开秤价比去年高出2-4元/百斤但到了10月下旬基本与去年同期水平相当。
来源:中华粮网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