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茬大棚菜已基本收完,下一茬打算再多种些品种。”在山东寿光农产品物流园区,来自河北的菜农张济民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种菜就像“押宝”,或许能赚钱,或许亏得一塌糊涂。
张济民说,今年家里种了15亩黄瓜和5亩西红柿,但没想到今年看涨的黄瓜价格出现大“跳水”,而价格一直平稳的西红柿却出现上涨。“幸好去年增加了种植品种,要不今年会亏更多。为图个心里踏实,等这一茬蔬菜下市,下一茬我再增加两个蔬菜品种的种植。虽然这样种植费时费力,但可以减少风险,不至于损失太大。”
“补丁”种植 菜农无奈之举
中国证券报记者在山东寿光农产品物流园区调查发现,菜价的波动让菜农们倾向于将农地分隔成小块,“打补丁”似的种植。菜农们表示,菜价大起大落,已经让他们不知道该种什么。为了能减少损失,尽量避免受价格波动的影响,只能在种植中增加些品种,平衡各品种间的收益。
专家认为,从产业链来看,“打补丁”式的种植偏离现代农业的生产方向,将助推生产环节中生产成本的增加,从而抬高整个产业链的成本。这样不利于农产品价格和物价水平的稳定,不利于集合化生产水平和效率的提高。但在当前缺乏信息指导,物价调控顶层设计尚不完善的情况下,此举成为菜农无奈的选择。此外,下游农超对接中偏高的流通费用、上游种业销售和种植信息监测指导缺失,都影响农产品真实价格的传导和反映。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菜价下跌是蔬菜价格普遍性下降,而非个别蔬菜价格出现下跌。山东省寿光市蔬菜技术站站长刘利功认为,此次菜价大跌,主要是受气候影响,全国各地蔬菜产量大幅增加所致。原本露天菜和大棚菜中间有一个断季,但由于今年天气对蔬菜生长影响较小,露天菜产量大幅增加,从而出现两种菜集中上市,造成短时间内蔬菜供应量大增,蔬菜价格出现大跌。
刘利功表示,寿光地区作为发展多年的农产品集散基地,基本形成区域性规模化种植,比如万亩胡萝卜、万亩韭菜、万亩芹菜等十几个成方连片的蔬菜生产基地。“从寿光地区来看,不论种植面积还是种植结构基本都保持稳定,没有出现菜农‘跟风’种植现象。”
农超对接 多个问题待解
来源:中国证券报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