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车于寿光“大西环”现代农业走廊,但见一排排高标准的智能温室鳞次栉比,种子试验区、种苗培育园、有机蔬菜区应接不暇。从分散种植到集约发展,从种菜卖菜到种苗培育,寿光蔬菜正大踏步迈入高端时代。而寿光蔬菜产业的每次上档升级,无不留下了该市人大常委会的深深印记。
建立标准、抓好监管,质量安全才是最大竞争力
“我们的蔬菜贴上了信息化条码,不管走到哪里,消费者都可以查到蔬菜的来源、施肥及用药情况。”寿光市田苑果菜生产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春香介绍说。经国家条码推进工程办公室批准,蔬菜安全可追溯性信息系统研究及应用示范工程在寿光市实施。
“保障蔬菜质量安全,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蔬菜标准化生产规范,并建立健全管理与检测体系。”在一次蔬菜标准化生产视察中,寿光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杨德峰指出了蔬菜产业发展的要害。
人大视察报告为政府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市政府组织质量技术监督局、科技局、农业局制定了寿光蔬菜生产标准和技术规程。如今,“卡着尺子种菜,拿着标准检菜”已成为常态。种植管理,从行距、间距、高度都用尺子“说话”;施肥用药,从时间、品类、剂量都按规定操作。市政府还设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办公室,14处镇、街道全部设立了蔬菜质量安全监督委员会,村级配备了监督员,三级监控网络实现无缝对接。市政府还每年拿出3000万元扶持有机蔬菜园区建设,该市有机蔬菜园区面积已发展到12万亩。
只有抓住科技“牛鼻子”,蔬菜发展才能高人一筹
在第十三届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7号展厅,蔬菜生产监控平台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这一科技展示,传达出了寿光蔬菜未来发展方向——以农业科技引领寿光蔬菜产业发展。
为提高农业科技应用能力,寿光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对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进行调查,提出财政对农业科技研发的投入要占到总支出的1%以上,要狠抓人才队伍和研发体系建设,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完善激励政策和用地优惠政策,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等建议。
来源:《中国人大》杂志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