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质检总局每月都会通报入境不合格食品名单。有媒体对最近14个月来的通报名单进行统计,发现共有34批次超过270吨不合格进口奶粉被销毁或退货。这些不合格奶粉一半以上来自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而且多出自不知名的新上市品牌。业内人士解释称,进口奶粉问题增多与新奶粉品牌大量出现直接相关。
据不完全统计,在三聚氰胺事件之前,澳、新两国的奶粉品牌只有几家,而现在已经增至20余家。新增的奶粉品牌大都是中国企业在当地注册并进行贴牌生产,经营也由中国人操控,产品专供中国市场。据悉,目前还有70多家企业正在排队申请商标注册。短期内突然冒出这么多“中国血统”的洋品牌,它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趁机在中国市场捞钱。而这个“机”人们也十分清楚:国内奶粉企业在三聚氰胺事件之后集体沉沦,而有着强劲刚性需求的国内消费市场却急需填补,于是进口奶粉便成了消费者的替代选择,这就让洋品牌在赚得盆满钵满的同时还抓住了一个屡试不爽的涨价借口。眼见洋品牌个个活得滋润,一些国内企业实在心痒得难受,终于坐不住,决心要与老外分食,想出披上“洋皮”专供中国市场这招。
国内市场的刚需的确创造了无限可能之“机”,但它却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趁”的。事实上,三聚氰胺事件之前我国乳业市场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的势头,增速一度连续数年超过20%,这当然也是拜刚需之“机”所赐。然而,波及全行业的三聚氰胺事件,让整个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剧变,本土乳企悉遭重创,而奶粉企业更是受挫严重。历经4年多时间的反思、整顿、变革、提振,本土奶粉企业至今似乎仍难走出经营困境和失败阴影,原因就在于那个曾经的“机”尚未现身——它不是消失了,而是转投他人。
来源:作者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