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将临,红枣也进入收获季节。近日,在山西晋中市太谷县东崖村一块田地里,山西农业大学副教授高培芳指着一排枣树上饱满发亮的红枣告诉记者:“这是经过我们处理的红枣,目前统计,平均裂果率为3%-5%,而未处理的裂果率达30%-50%。”
红枣是我省特产之一,栽培面积达500万亩,覆盖全省9个市80余个县区。但长期以来,因为裂果、病害等原因,尤其是因为裂果问题,红枣种植每亩只能收入几百元至一千元,严重时甚至会绝收。那一道道裂痕,坏了红枣身,伤了枣农心。“去年6亩地啥也没收上,因为雨水多,红枣全裂口了,都烂在了地里。”在东崖村采访时,一位老大爷痛心地告诉记者。
“目前解决裂果的主要方法是田间搭建遮雨棚,但成本较高,而且操作难、遇大风大雨易损害。”高培芳说。从2004年开始,高教授与学校多名专家一起,致力于红枣防裂果技术研究,完好率不断提高。2011年至2012年,他们以营养类物质为主要原料,配置了能为红枣及时、快速提供营养的5种叶面肥,并一试成功。“2011年,我们在太谷县小白乡、侯城乡的两个村分别进行了10亩喷施试验,经统计、试验分析,果品完好率达到85%,且营养成分没有明显变化。今年我们又分别在榆次、清徐、交城等7个县区开展了新技术示范,面积达到1000多亩。根据初步统计,经新技术处理的红枣裂果率大大降低,平均仅为3%-5%,而未处理的红枣裂果率为30%-50%。并且随着裂果率的降低,枣果的黑斑病发病率也降低了50%。”
更让枣农高兴的是,使用这一新技术,每亩投资仅为200多元,而按2012年市场价计算,每亩预计可增加收入约5000元。
来源:作者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