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阆中市委、市府把肉牛产业作为我市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作为调整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突破口,初步形成了品种改良打基础、母牛饲养育牛源、规模育肥建基地、产业开发创品牌的的产业发展格局。截至2012年6月底,全市牛存栏9.94万头,出栏5.3万头,肉牛产业总产值达到10.8亿元。建成肉牛养殖小区23个,出栏10头以上的肉牛养殖大户826户,出栏50头以上的肉牛规模养殖场81个,出栏500头以上肉牛规模养殖场5个;建成能繁母牛养殖小区17个,存栏10头以上的能繁母牛养殖户498户。一、深入调研,科学规划,肉牛产业政策激励强而有力。一是深入调研,掌握实情,实现规划方案基础牢固。市委、市府每年组织一次由市农工办、市财政局、市畜牧食品局专家组对肉牛产业发展好、中、差的乡镇深入调研,采取与两委、村民座谈和深入农户的方式进行,了解实情,掌握制约产业发展致富的瓶颈,为修定产业发展规划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理清思路,立足实际,实现规划方案科学实用。通过对每年调研摸底掌握的实际情况,围绕建设川东北肉牛产业“第一市”的目标,市委、市府组织相关部门领导与专家组一起修订完善肉牛产业发展规划方案,通过网络全市公布,征集全市人民的意见、建议,实现规划方案科学实用。三是注重实效,确定目标,实现产业政策激励有力。根据规划方案,针对肉牛产业发展中将面临的发展瓶颈,采取合理的激励政策措施,下发了《关于打造“川东北肉牛产业第一市”的实施意见》,对产业发展中重点环节进行补助,对饲养能繁母牛10头以上的项目农户,每头补助400元,每个栏位补助200元,免费供应草种,繁殖规定品种的高档肉牛,每头补助200元,犊牛断奶并按订单交售给龙头企业后兑现。对新增养肉牛50头以上肉牛育肥户每个栏位一次性补助300元,存栏达100头以上的每头再给予治污补助200元。牛改冷配中所需器材、液氮、冻精费用具实补助,配种劳务费按配准每头60元的标准补助给配种员。目前产业政策激励成效显著,彭城镇响水滩村的残疾人何明功从 2006年利用项目饲养优质杂交肉牛50头,到2011年饲养优质肉牛500头,年纯收入60多万元,目前存栏优质杂交肉牛517头。二、围绕中心,突出重点,肉牛产业基地覆盖面快速扩大。按照“分散养殖、集中育肥、规模经营、专业生产”的原则和推进肉牛 “第一市”建设的工作要求,科学布局建设肉牛产业基地。一是建设肉牛养殖基地。积极培育存栏100头以上的肉牛养殖场,加强对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六统一”(统一圈舍设计、统一肉牛品种、统一技术规程、统一疫病防治、统一销售产品、统一治理粪污)建设,推广“生态养殖+沼气+有机种植”生产模式,形成了国道212线和阆剑路沿线的肉牛产业带,产业带内肉牛育肥户达360户,饲养优质肉牛8300头。二是建设能繁母牛养殖基地。按照今年年初下达给彭城、石龙等20个乡镇外购能繁母牛的目标,积极组织从市外购进合格的能繁母牛,壮大能繁母牛群体。同时,大力推广“寄养托养”、“订单养殖”的模式,依托四川张飞牛肉公司,对饲养10—20头能繁母牛养殖户在农业银行担保贷款5万元,繁殖的小牛实行由张飞牛肉公司订单回收,建立稳定的肉牛源。目前基地乡镇饲养10—20头能繁母牛饲养户达270户。三、依托品牌,优化环境,肉牛产业龙头链条逐渐拉长。一是优化环境,建设万头高档肉牛育肥场。强力推进四川张飞牛肉公司在河溪、石龙、宝马交界处投资新建万头标准化高档肉牛育肥场,配套发展有机水果、蔬菜2000亩,尽快启动万头肉牛育肥场的建设工作。同时加强肉牛产业项目的争取,编制上报总投资为2.8亿元的万头高档肉牛育肥基地建设项目,争取上级项目支持。二是依托品牌,发展肉牛订单回收。依托张飞牛肉公司发展能繁母牛养殖户,加强日本和牛等高档肉牛品种的订单培育,生产的6月龄小牛按照高出市场价3—5元的价格订单回收,建立肉牛溯源体系。三是技术革新,努力打造产品品牌。支持张飞牛肉、华珍牛肉、五虎上将等龙头企业上档升级,开发新产品,打造新品牌。使相关企业顺利通过“无公害牛肉产品”、“自营进出口企业”、“四川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全国首批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认证。“张飞”牌牛肉荣膺“四川省名牌产品”、“四川著名商标”、“中国驰名商标”、“中国首届伊斯兰清真食品金奖”等光荣称号。截止目前,张飞牛肉公司开发的16个系列、83个产品,已经成功走入沃尔玛、伊滕、红旗、家福乐等国内外知名连锁超市,颇受消费者的青睐。张飞牛肉公司还投资近5000万元,按欧盟标准施工建成肉牛屠宰生产线、冷却牛肉生产线、张飞牛肉熟食系列生产线和清真牛肉罐头生产线,年屠宰加工能力达5万头以上。四是深度开发,不断拉长产业链条。采取资金支持、技术支撑、信息服务等方式,积极发展饲料加工以及肉牛副产物加工等关联企业,不断完善肉牛产业发展链条,引导和帮助龙头企业建立规范、科学、稳定的组织和管理制度,实现肉牛产品多层次、多环节增值,增强竞争力。通过四炜皮革公司的搬迁扩能、技术改造,实现了牛皮的深度开发利用。对牛骨、牛内脏等副产品,张飞牛肉公司即将开发方便面牛肉馅、牛骨汤包、生物制药等精深产品,扩大加工附加值。四、完善机制,注重服务,肉牛产业发展后劲不断增强。一是建立业务培训机制,提高科技服务本领。每年组织60名业务骨干到西南大学、四川农大进行轮训,开展业务知识大练兵活动,邀请农业院校专家教授到我市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增强干部队伍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充分发挥基层干部在产业建设中的支撑作用,让他们把新观念、新技术、新信息输送给农民群众,教授和引导农民运用新科技、新生产管理理念和市场信息,提高了指导畜牧经济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服务基层的水平。二是建立行业合作机制,提高科技的推广力度。推动肉牛养殖大户、养殖能手等牵头发展规范化、实体化的养殖专业合作社,增强利益联结和组织纽带功能,构建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机制。以专业合作社为核心,开展标准化养殖实用技术培训,大力推广“四方合作”(畜牧部门+金融机构+龙头企业+养殖农户)、“订单养殖”等发展机制。目前,全市建立肉牛专业合作社7个。三是建立服务群众机制,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大力推广肉牛冷配技术,深入推进西门塔尔、安格斯、日本和牛等优质肉牛杂交改良,提高存栏量和肉牛品种,每年冷配改良肉牛10000头,优质肉牛杂交改良面达到80%以上。五、加强协作,全员动员,确保肉牛产业稳步发展。一是乡镇包村抓协调。乡镇做好肉牛产业发展相关政策的宣传发动,选择有示范带动效应的能繁母牛和肉牛规模养殖场户作为先进的发展模式进行宣传、推介,发挥其样板示范作用,使广大农户看到养牛样板和养牛实惠,从而调动养牛积极性,同时协调解决规模养殖户资金、技术、引种等难题。二是村组干部包户抓落实。深入农户搞好产业发展相关政策和产业发展前景,有意向养殖能繁母牛或肉牛的,做好登记工作,上报乡镇人民政府。三是技术人员包点抓服务。畜牧科技人员每人联系能繁母牛、肉牛规模养殖户3户(把规模养殖户作为联系户,又作为养殖过程监管户),做到技术人员入户、入场、入小区,加大肉牛养殖良种良法推广力度,提高畜牧科技成果的入户率、到位率和覆盖率,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网站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