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年间,中国白酒业从“酒香不怕巷子深”走向营销大战。本报制图、漫画谢瑶
□白酒行业
2001年至2012年,这11年中,中国的白酒产业从低谷到尖峰、从困顿到激昂,经历了一场过山车式的逆势飞扬。
本报记者叶洲
■品郎酒见行业沉浮
在中国前五大白酒生产企业中,郎酒集团是唯一的私有企业。2012年初公布的数据显示,郎酒集团的销售额达到103亿元。就在11年前,2001年郎酒的销售额才仅仅只有3亿元,当时的郎酒负债累累,举步维艰。
11年间,如原子弹般爆炸式的增长让郎酒迅速崛起;11年间,郎酒一跃成为中国白酒行业品牌前三;11年间,这个企业到底凭借着什么力量实现了惊人的崛起。郎酒的复兴之路或许从一个侧面可以窥探11年来整个白酒行业的朝阳之路。
百年郎酒曾惨淡经营
由于洋酒的挑战和企业自身的问题,2001年,郎酒集团陷入困境,财务状况非常糟糕,销售收入约3亿元,基本为低端产品,银行贷款13个亿,利息每年要1亿,员工工资和社保固定支出1亿,再加上其他税费支出,郎酒年亏损一个多亿。
在产品方面,郎酒在市场上的品种多而繁杂,产品线不明确,档次不高。在产品宣传方面,消费者很难把郎酒和其他品牌区分开来,品牌形象不清晰。在销售渠道方面,把命运交给了经销商,由经销商来决定终端供货价,对费用和市场缺乏管理。
如今的郎酒人对当时的情形仍然记忆犹新。那时,原本设在厂门口的银行营业部都陆续关门停业,就连厂门口的面摊生意也很惨淡。当时的郎酒可谓千疮百孔。
扭亏能手接手郎酒
2001年10月,郎酒开始改制,泸州市委任命汪俊林接手郎酒。汪俊林是泸州市的“扭亏能手”,先后将当时举步维艰的泸州国营制药厂和四川长江机械集团扭亏为盈。与所有企业改制一样,消息一出,新老职工开始不安。汪俊林稳定了原有的队伍,裁撤了原来臃肿的机构,进行一系列改革。
很多人都不解,11年前郎酒的财务状况很糟糕,汪俊林为何接下了这个“烂摊子”。在汪俊林眼里,郎酒是四川省的六大传统名酒,有历史、有品牌、其先天的地理条件优越,接手郎酒他丝毫没有犹豫。
来源:京华时报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